春节即将来临,每一个异乡人心中都在倒计时,收拾行囊,回家过年。那么,春运在文学大师们心中,是如何度过的呢?
1919年年底,鲁迅在北京买下第一座四合院以后,回绍兴老家迎接母亲到北京过年。鲁迅在凌晨启程,不停地更换交通工具,先坐车,再坐船,再坐车,再坐船,最后坐轿,全程花了将近一个星期,才抵达绍兴。
1929年12月18日,冰心离开北京,回上海法租界过年。冰心接到了父亲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她急于回家探望母亲。在当时的环境下,冰心从北京回上海,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方式是走海路:先乘坐“平津列车”去天津,再从天津坐轮船去浦东,继而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去上海法租界,最后雇人力车回家。冰心在《往事与家》这样形容她的漫漫归家路:“这一百多钟头之中,我已置心身于度外,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选择回家。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
在北京定居的郁达夫也从不回家过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旅途艰辛和路费太贵。曾经有一年夏天,郁达夫一咬牙,从北京回了富阳老家,走到杭州就把路费用完了,“不得不步行出城。”还有一回是想去上海会见留日的同学郭沫若,筹划了半天,终于没有成行,因为他“在最近的时期中弄不到车钱”。
莫言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春运记忆。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起年轻时的归家经历:以前春节回家时,上了火车之后大家都到处乱坐或者站着。当我听到前面有人要从济南下车,一直都不敢离开,紧紧将手扒在别人座位后边,一直站到前面的人在济南下车,赶快坐下。
由此看来,春运不仅是单纯的交通狂潮,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艾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