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是新春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在古代有开头、首个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元为“始也”,古人称夜为“宵”,因此正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为“元宵”,此外又有“上元”“元夜”“元夕”“灯节”等称呼。
始于汉代源远流长
元宵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汉代祭祀“泰一神”(也称太一神、太乙神)的习俗。泰一神是秦汉时期信奉的天神。秦时称之为“太皇”,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到汉武帝时更把泰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使其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上帝神。《史记》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汉代都城实行严格的里坊制度,二更后禁止行人通行,但在正月十五夜,特地开禁放夜。《汉书》记载:“执金吾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皇室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太一神,通宵达旦,平民百姓在这一夜也不为宵禁制度拘囿,可以纵情娱乐,由此成为元宵张灯的肇始。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上元张灯》中认为“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也有人认为元宵节的兴起与佛教传入有关,东汉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的燃灯习俗也流传开来。汉明帝为了在全国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宫廷和寺院都要“燃灯表佛”。从此,元宵放灯之俗开始出现。
尽管元宵节的起源说法不同,但不论是道教的太一神祭祀也好,还是佛教的燃灯表佛也好,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是没有问题的,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说它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节日,毫不夸张。
夜游胜景,竟夕不眠
到唐宋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元宵节都已经出现了盛大的观灯会,唐代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放灯,北宋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日。唐代诗人张祐《正月十五夜灯》描写:“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元宵之夜出现了上至王孙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万人赏灯行乐的场面。宋代元宵观灯成为节日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这一夜,人们“拦街戏耍,竟夕不眠,更家家灯火,处处管弦……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夜游胜景,无以臻比。
作为国家都城所在,明清以来北京的元宵节,承北方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又受到宫廷皇室的引领、倡导,节日习俗独具特色。一方面以赏灯为主题,张灯、舞灯是这一节日的主要特色。另一方面还与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歌舞相结合;在赏灯活动集中的地段,衍生出了热闹的商业活动与繁华的商业街市。
元宵节的放灯娱乐活动,从盛唐时期三夜灯到北宋时五夜灯、南宋时六夜灯,到明代已发展到十夜之久。永乐年间政府规定,每年自正月十一起,百官放假不奏事,民间取消宵禁,任凭饮酒作乐。《万历野获编》记载:“永乐七年正月十一日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着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恁官人每更要用心守着太祖皇帝法度,爱恤军民,永保富贵,共享太平。”后来又将灯节假期进行了调整,起于初八,至十八再过晚始散。
倾城而动“闹元宵”
如果说春节是家庭团圆的聚会,元宵节就是全民性的欢乐佳节。男女老幼倾城而动,俗称“闹元宵”,连平日身处深闺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这天也要夜游观灯,由此衍生出许多浪漫情愫。欧阳修有《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有《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代北京元宵节最热闹的去处,在今东城区中部灯市口附近,于故宫以东的东华门外。这里在明代是世家大族、皇亲国戚的聚居处。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市之日,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一楼每日赁值至有数百缗者,皆豪贵家眷属也。灯则有烧珠、料丝、纱、明角、麦秸、通草等,乐则有鼓吹、杂耍、弦索等,烟火则以架以盒,盒有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自初八日起,至十八日止,乃十日,非五日也。至百货坌集,乃合灯与市为一处。”为了方便权势阶层节日期间赏灯,灯市上设有市楼,开辟出专属的赏灯区:“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幙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灯市堪称瑰奇巨丽之观
元宵节最主要的娱乐,自然是赏灯了。明人谢照淛记载:“东华门外,迤逦极东陈设十余里,谓之灯市。天下瑰奇巨丽之观,毕集于是。”张灯、观灯是明清北京灯节的主要特色。宫廷技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灯的用料、造型、绘画、色彩、照明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像明代的鳌山灯,将千百盏彩灯堆叠成山,有高达十三层的,因形状似鳌,故得此名。鳌山灯是宫廷技艺的高峰,黄河九曲灯则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此外还有走马灯:“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时的走马灯,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正面可以观人,背面白纸上可以观影。此外,有能晃动头脑的狮、狗、兔、羊等纸灯,还有象征吉庆有余的大龙井鱼,各种大小不等的红纸糊的“气死风灯”,纱灯、纸灯、麦秸灯、五色明角灯等。灯上绘画争奇斗艳,有植物梅、兰、竹、菊、桂花、牡丹;鸟兽有凤、鸾、龙、虎;还有鱼、虫、十二生肖等,供人购赏。
赏灯、购灯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成为士绅富豪斗富炫富的手段。明朝灯市,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多寡以几万计。“自大内两宫与东西两宫及秉刑、司礼、世勋、现戚、文武百僚,莫不挟重赀往以买之。多寡角胜负,百两一架、廿两一对者比比。灯之贵重华美,人工天致,必极尘世所未有、时年所未经目者,若稍稍随俗无奇,不敢出世。”在世间万千灯光的映衬下,灯市一带“光影五色,照人无妍媸,烟罩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多姿多彩的赏灯活动与商业贸易相结合,是明清元宵节的又一特点。《帝京景物略》称:“灯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灯也。”白天这里逶迤二里之地,百货杂陈,是繁华的集市。夜晚则点燃彩灯,供游人观赏,是欢乐的灯会。当灯市开放之时“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称九市开场,货随隧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白天灯市口附近,百货云集,熙熙攘攘,是商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的极佳场所。有诗描述说:“争说看灯市里忙,行来片片锦珠光。长安白昼迷人眼,不见灯场见市场。”可见当时市场的繁华景象。
灯节之夜,春寒料峭,但色彩缤纷的节令习俗和民间技艺,为百姓生活平添了一番乐趣,蕴含着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