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中国天文年历》显示,3月5日23时18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动态画面感的节气——“惊蛰”,时值“九九”第二天。
惊蛰时节,春催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名称由来
惊蛰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当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NextPage]
惊蛰三候
我国古人划分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一候所对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杏花,三候为蔷薇。
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NextPage]
惊蛰习俗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在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另外,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亦可能是吃梨这一习俗的由来。
惊蛰这天除了吃梨,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白虎。在我国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以脱离是非缠绕。
[NextPage]
诗词欣赏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赏析:该诗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作诗刻苦求工,诗风清淡朴素。侧面反映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
秦楼月·浮云集
南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赏析:时值惊蛰,雷声隐隐,词中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NextPage]
惊蛰
当代·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赏析:诗人以仅仅28个字,将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复杂多样的中国在惊蛰节气诸多方面的情况描写得形象生动。三组叠字,使节气的气候特征得到形象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