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古人好郊游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徐爱清 编辑:王嫣 2018-03-08 09:52:53
时刻新闻
—分享—

清明上河图中,路边有一片柳林,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妇人。轿上装饰着花朵,后边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他们正是从郊外踏青归来。

  春暖花开,人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踏青郊游,好不惬意!我国古代郊游已十分盛行,唐代词人韦庄写过一首《思帝乡·春日游》:“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把郊游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郊游有春游和秋游之分,但春游更受欢迎。古人郊游玩什么、怎么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玩法。

  先秦的“风情游”

  先秦是个热衷于郊游的时代,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对郊游情有独钟。孔子的弟子曾点就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对此,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是个郊游迷。

  先秦古人的郊游浪漫而“风情”。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都是时人郊游的记录。《出其东门》诗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溱洧》一诗也说“士与女,殷其盈矣”,在溱水和洧水的河边,出来郊游的郑国男女,比比皆是。

  魏晋时代,“风情游”的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许多士人“返璞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的山水之间。当时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就是代表人物。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当时留下记载的郊游活动也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与谢安、孙绰等41名贵族郊游后诞生的。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南史·谢灵运传》载,他有一套郊游的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但郊游出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有“千古隐逸之宗”美誉的他,辞彭泽县令之职,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他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唐代称郊游为“踏履”

  魏晋时期的“郊游热”出现在达官贵族之中,到了唐代,才成了群众的喜好,尤以京城长安为最。杜甫《丽人行》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游盖飘青云”条也称,“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

  长安东南郊区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市民郊游的最佳去处。曲江是个人工湖泊,开凿于隋初,依水建起了御用景观。虽属皇家花园,却对市民开放。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游人如织,以致长安几成一座空城。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也在上巳节前,会聚京城的学子,更会利用这个机会到曲江尽情游玩,愉悦心情。

  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白居易的所谓“酬钱员”,便是请钱员外吃饭的意思。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吃出了不少可记载入中国饮食史的“游宴”,如设宴会地点在曲江风景区内的,便有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关宴等。

  唐人热衷于郊游,除了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唐诗纪事》记载,唐代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夏天游葡萄园,秋天则登大雁塔。

  唐人称春季郊游为“踏履”,宋代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代,郊游也出现过小高潮,但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

  张择端的传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周密《武林旧事》中即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宋以后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人喜欢蹴鞠,明人喜欢打秋千,清代更迷恋放风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