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基
早年高考时,我们湘西山区的学生就有一个志向:走出雪峰山,跨过长江黄河。
雪峰山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之山。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它?那时,山里很穷,没吃,没穿,没指望。走出了大山,就有了奔头,就有了出息。
命运并不能如人所愿。我与大多数的人一样没能走出雪峰山去读大学,而且毕业后也在雪峰山区工作。记得有一次,去雪峰山的最高峰苏宝顶。时值冬天,山上云遮雾绕,草木凋敝,十分荒凉。几个守电视转播台的人说,他们在天还没有冷起来的时候,就储备很多的食品, 因为大雪封山有很长的时间下不了山。上山时,我的脑海“蓝天、绿树”一点想象的好,也被这无情的现实粉碎了。
雪峰山大,大到你走很久很久,甚至一辈子也走不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当地人不知道雪峰山到底有多大,也分不清哪是雪峰,哪是武陵。我亦如此。小时在家,只知道雷峰山、罗子山大,而这些只是雪峰山的小山脉。直到五强溪建电站,我们一队人去采访,工地专家介绍后才弄清楚。湖南有“三山”之说,即雪峰山与武陵山、罗霄山。怀化有雪峰山、武陵山相拥。雪峰山与武陵山以沅水河为界,面朝河流流向,左边是武陵山右边是雪峰山。
雪峰山是一座英雄的山,打从记事起,就知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在这里与日本鬼子打了最后一仗。这一仗青史留名,震古烁今。雪峰山战役最终成了侵略者的滑铁卢。硝烟散去,沧海桑田,惟有阳雀坡土墙上当年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依稀尚存,仿佛刀光剑影、烽火连天如昨。这是“扎硬寨、打硬仗”的铁证,它见证了中国人的勇敢顽强、奋力拼杀的英雄气概!
离开雪峰山多年了,雪峰山却如影随形地相伴着。我想,它不只是一座地理上的山,也是心中的一座文化山。年轻的时候,在《雪峰》杂志写了个洋洋二三万字的报告文学,算是埋下了文学的种子。那时的《雪峰》,也是洛阳纸贵。龙咏文编辑几番指导改稿的情景,犹在眼前。虽然久别雪峰山,而这里的人文物事,时不时传入耳际。有一次,读到怀化老书记欧阳斌为《穿岩山》画册写的序《老马识归》,又是一番感叹。雪峰山是一座有灵魂的山,它的魂就是它那源远流长的文化。
发源于雪峰山的高庙文化,将中华文明史推进了一大程。陈黎明是一位沉在雪峰山,又痴迷于雪峰山的人。当年下岗养猪,说的“把猪当人养,把人当猪管”的话,就显得有点特立独行。他从上市公司老总退职,一头深深地扎进雪峰山,更让人惊叹。尤其是雪峰山的文化,他爱得那么深沉、那么执着。不仅与王跃文、邓宏顺、张家和、柴棚等怀化的一帮文人打得火热,而且与民间艺人称兄道弟。听闻在《雪峰》杂志失落多年之后,他新办了《雪峰文化》,文人云集,文章荟萃,盛极一时,真是可喜可贺!
从高庙文化的发源到融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雪峰山依然高耸云端。它是那样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一座“南国雪峰”。
走过雪峰山的人,再一次走近雪峰山,也许会同我一样有着另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