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发锁:关于“围困长春”,我有责任还原历史真相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鲁大智 编辑:王进文 2018-04-18 09:54:59
时刻新闻
—分享—

《围困长春》 李发锁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

  我秉笔直书,有勇气直言不讳。有功既写功,有过即写过,即要写胜利与成功,又要写失败与教训。唯要靠证据支撑观点,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

  曾任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的李发锁,写起小说来居然比讲话稿更专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十年内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正在改编为影视作品。

  李发锁谦虚地表示,是因为调到长春市人大常委会比较“清闲”。可是谁都知道,写作这件事,多少是需要一些天赋的。李发锁小说写得轻松潇洒,但是到了《围困长春》,却写得苦不堪言。

  长春围困战是国共双方在一座城市争夺时间最长、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七十余年来,围绕围困长春战役有若干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中国革命战争与军事史上一桩重大历史事件,海内外关注。而历史军事题材作品浩如烟海,单就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而言,就有若干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的还搬上银幕和荧屏。怎么写?

  “首先是把握良心底线,还原历史真相。什么最有生命力?真实。真实不仅是力量的基本内核,也是纪实文学作家道德修养的底线。还原70年前惊心动魄的长春战役真相,理清后来诸多诡异的臆断与反复颠倒的种种说法,唯一的武器与途径,只有实事求是。”李发锁说,寻找真相太不容易了。面对两千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有的不是看一遍两遍就能弄明白。整理的笔记、索引等,几乎和书稿一样多。他还跑到当年的若干战场、山沟去实地考察。

  真正弄清历史真相,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要用国共双方的档案资料,尤其是失败的敌方原始文件(例如郑洞国签发的文件,国民党的原始会议记录)。《围困长春》中重要的历史事实都要有可靠出处依据。国防大学教授、军事专家戴旭因此认为,《围困长春》集档案、文献、回忆、著述等综合研究成果之大成,是一部同时兼有史实、思想、理论及文学价值的不可多得之上乘力作。

  中华读书报:写作《围困长春》有何契机吗?

  李发锁:围困长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历史题材,可以说形成了一桩历史“公案”。几十年来,围绕这桩历史重大事件,颠来倒去有若干说法。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与义务还原历史真相,理清大是大非。

  中华读书报:从小说到纪实,《围困长春》对您来说应该是个挑战吧?

  李发锁:整整耗费了五年时间,包括写之前收集资料,写了三年,初稿完成后无数次修改。中间经历了若干次挫折的灰心、失望、痛苦,甚至因为档案中的防腐剂导致呼吸道疾病……是书里的人物鼓舞着我,总算坚持下来了。

  中华读书报:在同类题材中,您的书写有何特殊的价值?

  李发锁:我是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书写历史。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的不是军事,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实力的综合反映与比拼。写这本书我吸收了两个人的作法。一是以《万历十五年》闻名于世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影响;二是美国人胡素珊(音译)《中国的内战》的经验。他们写国共战争都几乎没有写军事战役,而是全面深刻剖析国共双方政治、战略、精神、政策的对决,从中找出国共战争的深层社会原因及决定战争胜负的规律。从这种大历史观出发,我对东北解放战争,尤其是围绕长春战役的深层社会原因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历史还原,受到了国防大学教授、党史专家肖甡,军事专家戴旭的充分肯定。

  中华读书报:我注意到您尤其注重分析人物性格。

  李发锁: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的极致。诡异历史事件与扣人心弦的战争场景会让人们眼花缭乱,如果笔墨仅限于此,就浪费了纪实文学这种文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围困长春》的叙述中,我不仅仅限于写出战役的经过场景及将帅们决策行为,而且要写出为什么这样决策而不是那样决策?做出这种决策的心理因素是什么?性格对于决策的影响何在?以及影响性格形成的个人经历及社会影响。写作过程使我体会到,这是增强作品深度的有效方式,是纪实文学这种文体独有的魅力。

  中华读书报:能仔细谈谈“大历史观”在《围困长春》一书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发锁:《围困长春》主要不是战争场景的专著(这方面已有浩如烟海的佳作),而是用相当篇幅叙说国共双方不同的政治架构,不同的土地政策、兵役制度、不同的俘虏政策……这些不直接关乎战争走向、却深刻影响战争胜败的东西。这是大历史剖析战争的钥匙。将东北解放战争及围困长春战役,置于当时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复杂局面之中演义与剖析,把局部战役放到世界大格局之中进行战略与策略的叙述。

  以大历观看,围困长春不是一个孤立的战役,而是东北解放战争一个大战略。对国共双方领袖战略策略的考试,将帅们的战术研究,是本书写作的第一重要任务。同时,局部的围困长春战役,又是东北解放战争的一个"眼”,着力弄清似是而非的说法,还原历史真相,是本书写作另一个重要任务。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在叙述中,您会不时地发表议论。

  李发锁:这些议论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在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这种议论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我就是当个耙子也要拿出来。如果只把事实拿出来,没有议论和思想,和考证学术差不多。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把自己的思想交出来和读者交流。

  中华读书报:那么,在写作中,您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李发锁:长春战役为什么围而不攻,如何进行围困;国共双方在“食口”包袱这个焦点上如何激烈争夺,在老百姓的“食口”上,国共双方分别采取了什么不同政策;我都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另外,围困长春对南下锦榆线作战的牵制及影响;国共双方统帅与将领对长春攻守的不同策略比拼;长春守军瓦解之内幕;长春战役胜利对加快东北全境解放的推动作用,也在书里有详细的解释。国共双方统帅毛泽东与蒋介石,将领林彪、罗荣恒、肖劲光与杜聿明、陈诚、郑洞国等不同战略与战术决策的原因分析,以及不同的思想、性格、胸怀,对决策形成的深刻影响。我认为,我把长春战役写清楚了。

  中华读书报:您是如何评价“变化”了的历史人物?写作中持有怎样的态度?

  李发锁:在表现手法上,我秉笔直书,有勇气直言不讳。有功既写功,有过即写过,即要写胜利与成功,又要写失败与教训。唯要靠证据支撑观点,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

  中华读书报:您特别有问题意识,总是喜欢探寻“为什么”。

  李发锁:写作有深度的作品,必须不断的找到事物背后的“为什么”。仅仅写清历史人物决策过程,弄清楚历史真相,只是完成了纪实人物的第一步。大历史观要求,不仅要记录第一步,更要剖析为什么有这第一步。历史人物的心理、性格对决策行为有什么影响与作用。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则要剖析历史人物为什么形成那样的心理与性格,他出生及生长环境对其心理与性格有何影响。

  中华读书报:如何评价长春围困战役?

  李发锁:长春围困战作为一场局部战役,关系到整个东北战局、甚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走向。除非不想赢得解放全中国人民的胜利,否则必须按战争规律与法则进行。长春围困战(亦称困饿战)是根据当时敌我双方态势,唯一可以采取的正确战略及战术措施,符合战争的规律与法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