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历时两年打造的“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于2017年2月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投入使用,当年取得综合效益超过1000万元。那么,这个项目和这套机制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它能否彻底解决出版业一直存在的库存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邮电出版社(简称“人邮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简称“电子社”)两家社的数字出版工作,更好地实现出版融合发展,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简称“工信出版集团”)于2017年7月专门成立出版科研部,统筹部署两家社的数字化工作。作为出版科研部统筹的第一个项目,历时两年打造的“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简称“经营模式创新项目”),从2017年2月在人邮社投入使用至今,这套印数决策机制显著提高了产品周转率和经营效益,大幅降低了库存和报废率,降低了企业风险和资产减值压力,投入当年人邮社取得综合效益超过1000万元。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在电子社进行推广应用,今年该社的重印数码印刷的码洋将超过1亿元,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工信出版集团出版科研部主任李弘表示,该项目的有效实施是工信出版集团2013年启动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的代表性成果。而这套印数决策机制的核心作用是统一整合图书基本信息、发行、销售以及其他相关的图书数据,将原来人为的、经验式的决策转变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决策,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决策流程,提高了管理效能。
转变观念,三大方向发力供给侧改革
无论是举国上下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导向,还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出版社“以需定产”、围绕用户进行小规模定制化生产提供的新可能,都为出版社“提高效率,降库存”打好了头阵。没有哪家社不渴望实现这个目标,有想法,关键是如何做。工信出版集团有三大创新方向,即传统出版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出版物互联网运营服务模式创新、专业领域知识服务模式创新。
在实施经营模式创新项目之前,人邮社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5年,全国出版业库存数量持续攀升,到2016年,数量有小幅下滑,但总库存的价值仍高达1143亿元,而2016年全国出版物的总零售额为796亿元,也就意味着价值347亿元的图书变成库存,每年55%的新书成为绝版并退出流通。在李弘看来,高库存、高报废等粗放式经营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冲击,直接导致许多图书变成库存;另一方面,传统印刷方式带来的“量少成本高”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许多编辑有了“起印量不到3000册就会亏本”的刻板印象。
而除了图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高库存、高退货、高报废、低周转率、影响环保”等供给过剩问题之外,专业出版还面临着“出书难、断档、供货慢、重印难、绝版”供给不足问题。
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了印数决策,出版社如何才能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决策,降低高库存、高报废引发的高风险?工信出版集团确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指引,解决好专业出版高库存风险”的改革思路,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具体执行策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信出版集团的领导层也意识到,补短板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印刷决策机制,于是经营模式创新项目应运而生,其核心是用新技术优化经营管理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出版面临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大、周转过慢等问题。
科学决策,一个平台实现“按需定产”
2015年7月启动的经营模式创新项目,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集选题开发、产品营销、按需生产、现代物流、用户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示范平台,一次构建从用户-需求-产品-服务-用户的闭环。
而这个项目的关键是工信出版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智能化云平台(如下图所示),这个平台包含用户管理与大数据营销平台、印数决策支持系统、生产支撑系统、按需生产印务管理系统以及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五个部分。与该平台的具体功能相对应工信出版集团提出的“精、好、快、多”四大目标:通过用户思维(C2B)+精益生产(按需生产),减少生产浪费和供应偏差,以此建立精细化的决策体系,合理决策印数,提高销售利润率;通过“数码印刷+按需生产”,以寻求一种绿色环保(并且质量好)的印刷方式;通过“高度信息化+供应链优化”,来提高用户响应度、周转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运用“高速喷墨+自动化连线”,实现单位时间产能大,能够极大支撑多品种、少数量的生产。
一直以来,“印多了,变成库存;印少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是出版社的痛点所在。因此,该平台的用户管理与大数据营销平台是核心。平台搜集分析网店、社区、书店、馆配、学习平台以及第三方等各方数据,通过对用户、产品、交易、营销、流程、内容等数据的整合挖掘,实现与原有多个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出版社图书的印数决策、选题策划决策、营销决策等提供数据化的分析依据。实际上,用户管理与大数据营销平台所包含的用户数据采集、用户数据分析、终端用户营销、选题信息大数据采集分析,通过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优化过去人的经验决策。“过去其实人为决策也是基于数据分析,比如某本书的重印数是京东月销量的4倍即可,现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加科学地决定重印量。”李弘表示。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出版物经营管理模型,而这离不开数码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工信出版集团内部建立了自己的数码印刷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印刷模式的印数限制,印量较小时的生产成本比传统印刷明显降低。据了解,针对专业类图书,重印数以800-1000册为节点,800-1000册以上采用传统印刷;相反在以下,则采用数字印刷。构建全新的生产支撑系统之后,仅人邮社采用POD方式印刷的图书品种从2015年的5%上升至2017年的40%以上。数码印刷生产结构适应了专业图书小众为主的市场需求,供货率明显提高。
从2017年2月正式使用数字化智能化云平台开始,工信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创新明显提高了有效收益。截至2017年11月,短短9个月时间,工信出版集团500册以下图书年生产码洋达6000万元以上;2016年到2017年,图书重印率由不足50%提高到近70%;报废率由10%降至6%以下;库存周转率由2.36次提高到3.14次(编者注:目前,出版业的整体库存年周转率不到1次)。
而给李弘最大的感触是,在减少报废的同时,提高了资金周转率。“比如一本小众的专业图书,原来一年的费用投入是200万元,现在只需先投入100万元印3个月的量,后续市场供给需要再投入,以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仓储费用、库房人工费用等均随之减少。李弘坦言,若这套体系能够在全行业推行,将行业0.8左右的库存周转率提高了一半,就能大幅度地提高行业经营效益。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决策机制,除了使人邮社的经营效益大大改善之外,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传统出版社的经营观念。未来,针对经营模式创新项目,工信出版集团还将进一步探索厂社之间的合作模式、推动新书采用POD方式的应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图书数据资源管理模式,确保生产的安全性。诚如李弘所说,对于出版社,尤其是一些造货码洋较高的大社来说,经营理念的变革带来的实际益处在于“有些钱出版社是真挣不着了,但有些钱也是真不会损失了”,其中利害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