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橱里,珍藏有一套“小”书。
说它“小”,一是它的开本,比正常的小32开还要窄一些,拿在手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二是薄,极薄,每本都在30页左右;三是简,用纸、装帧都是最简单、素朴的那种,而且是用骑缝针装订的,这在今天的书籍中肯定是少之又少了!
在我的心目中,这又是一套“大”书!
它是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袖珍诗丛·新诗钩沉”。它们是:丁景唐的《心底梦》、俞平伯的《冬夜》、朱湘的《散章》、梁宗岱的《晚祷》、金克木的《雨雪集》、袁水拍的《沸腾的岁月》、杜谷的《泥土的梦》、郑敏的《诗集》、阿垅的《无题》、覃子豪的《没有消逝的信号》。
这些作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很多都是经典,直到今天还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上世纪80年代初这套书出版的时候,正是当代诗歌最兴盛的时期,“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诗歌的气息”,全社会,尤其是大中学校园里,到处都涌动着诗歌的热流。
我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近乎疯狂地爱着诗歌。由于地处偏僻,根本没有买书的地方,所以,我的诗歌书籍几乎都靠邮购。在订阅的《诗歌报》上一看到出版信息,就毫不犹豫地从微薄的工资里掏出钱去购买。这套“钩沉”的出版信息就是从那上面获悉的。
每本二角五分钱!一套两块五角钱!
尽管我的工资微薄,但这样的书价对我来说还是完全可以承受得起的!
这里,我要提及一下湖南文艺出版社。这家出版社里好几位编辑都是著名诗人,所以它当时成了出版诗歌比较多的出版社之一,影响也很大,我从这家出版社买过不少的诗集。
从书款汇出去,到收到书,大概有20天左右。由于离镇子比较远,我们学校的包裹都是邮递员直接送过来的。
从邮递员手中接过牛皮纸小包裹时,我没有急着拆开,而是先跑到宿舍,洗干净手上的粉笔灰和墨水,然后很小心地打开包裹——10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芬芳的“小”书躺在面前,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那些日子,只要一有空,我就细细品读那些精美的诗篇。夜深人静,校园里一片宁静,不远处的田野蛙声阵阵。生活虽然相当清苦,但坐在小宿舍的窗前,与这些诗篇为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
有时,甚至不看内容,只把它们拿在手上把玩——它们的封面画都是水印木刻,古意盎然,典雅大气,与书的内容相得益彰……
前几天,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这套书已卖到近百元一套了,有的单本已卖到三十元一本。我付之一笑——无论谁,无论出多少钱,我都不会转让的!
在书籍越来越厚、越来越精装、越来越豪华,价格也越来越吓人的当下,我格外珍视我的这套“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