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民阅读新观察:跨界合作,让阅读无处不在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志艳、刘佳佳 编辑:洪悦 2018-09-11 17:40:1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记者王志艳、刘佳佳)“全民阅读”在中国已倡行了12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于今年年初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成为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虽然读书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但在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许多面向大众的创新尝试和跨界合作让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跨界多元文化碰撞 让阅读更有魅力

  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自开播以来,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全民朗读”的热潮。做为节目的线下延伸,陆续在北京、深圳、重庆、杭州等地设置的“朗读亭”成了网红,每次亮相都吸引了大批热爱阅读的人排起长队,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故事。

  “朗读”这种看似简单质朴的形式借助技术落地,唤醒了公众潜藏已久的阅读热情和需求,它还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城市的很多地方荡起涟漪。

  每个月,北京鼓楼西剧场都会迎来一次“文艺咖集结”,这家隐身在胡同里找起来略有点费劲儿的地方,近一年接待过欧阳江河、刘震云、马伯庸、西川、孟京辉、张歆艺、袁弘等众多文化演艺界的名人,颇有一点“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的意味。

  吸引他们到来的只是一件纯粹的事——“鼓楼西剧场朗读会”。知名编剧、书评人史航于2017年4月发起的公益文化活动,每月一个朗读主题,十来位朗读嘉宾,现场两三百位观众都是免费报名参加,没有任何商业元素。

  刚刚过去的八月,朗读会主题定为“让阅读障碍都蒸发”,史航请来了演员小陶虹、郭京飞、张国强、宋洋等十位圈中好友。朗读会形式上并不特别,在舞台淡淡的灯光下,每个人读自己喜欢的书,舞台自有一种气场,所有人沉浸其中。

  演员张鲁一曾在这里朗读楼宇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导演高群书曾在这里朗读大卫・林奇的《钓大鱼》;演员傅晶曾盘腿坐在舞台上朗读《罪与罚》;制片人方励曾朗读《“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一书中遇难英军战士的书信;配音演员李立宏曾在这里翻开老舍的《想北平》……戏剧魅力遇文学底蕴加成,每一次朗读会像一次理想主义的汇聚。

  有些朗读嘉宾并非密友,只要史航觉得有趣,就会想方设法“磨来”。有时他也会帮助挑选适合嘉宾气质的文章,诚恳、热情、尽心尽力。史航说,这两年,朗读会是自己最上心、最在意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做主,朗读会就要继续下去。

  这样“阅读+戏剧”的跨界在北京并非个例。毗邻中央戏剧学院的蓬蒿剧场早在2013年左右就开始定期举办文学朗读沙龙,阿来、迟子建、徐则臣等作家与文艺界人士曾在这里与读者共同朗读、畅谈。迟子建曾感慨道,这样的时代,文学依然能自发地吸引大家过来,在这样好的一个环境与氛围里朗读,作为写作者很感动。

蓬蒿剧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举办《候鸟的勇敢》新书发布及朗读会,著作作家迟子建、阿来出席。(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综合文化品牌未读发起的“中国最美书店周”活动期间,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携手北京言几又书店举办戏剧主题沙龙,知名音乐人还将演出现场搬到了书店。在主办方看来,剧场、书店不再是具有单一功能的场所,观众或读者参与其中也不只是阅读和看戏,而是可以体验到跨界多元文化的碰撞。

  跨界合作的想像力与可能性不止于此。今年世界读书会期间,自媒体“凯叔讲故事”与百度阅读合作的“经典文学音频化”让人眼前一亮。在对小学新课标课文《城南旧事》的改编中,为了让孩子更易听懂,团队精心制作将许多人物对话进行了场景化演绎。仅在音效上,就专门用了三个月时间采集制作了作品中所有能表现老北京风貌的声音。

  整个改编通过语言、音乐、音效让平面文字演化成有电影质感的听觉语言,打破了以往名著图书“晦涩难懂”的形象,让传统阅读插上多媒体技术的双翼,为孩子们立体呈现出文学名著的原貌,拉近了文学名著和阅读养成期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场景化跨界合作 让阅读浸入生活

  阅读和戏剧、电影、音乐的跨界融合毕竟存在文化的共通性,而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品牌合作则让阅读这件事更“接地气”。

  在面包店品尝美食,随手还能取下身旁的书翻阅,边吃面包边读书充电。意犹未尽时,拿出手机扫码下载一本电子书可以带走继续读。近日,数字阅读企业掌阅科技和某面包品牌就携手在北京SOHO尚都开了这样一间阅读体验店,打造了一场“坐下来,尝一口面包。慢下来,读一本爱情”为主题的跨界合作。

掌阅和某面包品牌合作的阅读体验店。(主办方供图)

  把上千本精品书搬进面包店,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还能放松身心,感受美食和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饱腹食粮和精神食粮的融合让生活更具有了质感。“对从事数字阅读业务的掌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有趣的跨界尝试,也是走近读者、服务读者的一次实验。”该项目掌阅负责人段苗说。

  类似的合作在很多领域都悄然兴起。8月中旬,中信出版旗下文学品牌大方联手某互联网咖啡品牌在上海开了一间“伤心咖啡馆快闪店”。店名灵感来自美国女作家麦卡勒斯的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快闪店的造型还原了图书封面的样子。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主题,一本书都可以转化为场景,在这里品咖啡、读好书,参与文化沙龙,阅读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位于上海的“伤心咖啡馆快闪店”。(主办方供图)

  不久前,亚马逊Kindle和某快餐品牌也同样联手打造了一个“读·味”主题咖啡馆。汉堡、薯条和鸡腿混搭电子书阅读器,通过营造“咖啡+阅读”的场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读书。

  “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民收入和个人受教育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阅读需求会成为人们的刚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大家的需求。”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刘书说。

  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近几年,多地政府职能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实体书店,传统书店也努力转型,探索新的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在书店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看书、吃饭、听讲座、甚至买菜……“书店+”模式正成为实体书店发展的主基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共享单车“绿色出行”,“中国最美书店周”期间,ofo就发起了一项“骑小黄车发现最美书店”的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骑行的形式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走进书店,感受书店之美,体会阅读之乐。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看来,这类体验式的阅读需求,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推动全民阅读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厚植土壤,因此我们看到很多电商、机构纷纷扩展线下渠道。这将有益营造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爱上读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