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想的书店,是每个人心里的那座“山丘”

来源:文学报 作者: 编辑:洪悦 2018-09-18 11:23:2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经受网络购物、电子阅读等轮番冲击之后,实体书店迎来复兴,更准确地说,书店改变了角色,以更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诠释了自身之于城市新的文化和审美意义。特别是在亚洲,不同于欧美超大型连锁书店或精品个性书店的样式,把知识与生活方式深度结合,是亚洲书店明显的特征。如今,图书、餐饮、文创三者的结合已是最基础型的书店配置,对于更多在探索中的亚洲书店而言,它们努力推动“读书人”成为一个个“文化人”,书店不仅提供基本的阅读环境,也在以各种读书会、艺术展提供“碎片化阅读”之外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观念。而即便是读书会,也并不局限于书店内部,从向外联合到线上社群,像上海思南书局、建投书局、成都言几又等书店正在升级成为城市的小型“文化广场”,它们衍生的文化产品流动般出现在城市的众多空间,它们拓展阅读、制造故事,为读者带来多元立体的文艺生活。

  这让我们对书店的未来充满更多的想象和期待,近期在成都举行的以“书店共生,城市美学”为主题的2018亚洲书店论坛上,来自国内外众多书店、出版业、文学界人士围绕书店与城市的共生关系,畅想实体书店的未来可能。

  对书店怀有特殊情结的作家,对参与签售会一直持有热情,当下一个作家的图书销售大约五成到七成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但这并不影响作家前往一站站城市的书店,对他们而言,现身书店推介自己的作品,不仅有利于当地线上线下图书销售获得明显增长,更多的是在书店场景中与潜在的核心读者群建立起交流关系。如今的书店形态也越来越接近于作家想象和期待中的样子,出现在论坛上带来新作《会饮记》《会议室与山丘》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见证了书店的变迁发展,他注意到,如今不仅是大城市,许多中小城市也有了优质的书店,并且逐渐与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和生活情感形成了关联。另一场对谈中,作家周国平注意到,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以往认为是基于物质满足之后才产生,但书店正在让精神产品和消费社会进行最大形式的结合。

  理想的书店虽有许多种,但不外乎是依靠书店具体的形态来带动大众抽象的情感,如李敬泽所想象的,理想的书店应该是一个亲切的生活空间,是每一个人心里的那一座“山丘”。如果以具体书店来形容某一座 “山丘”,近年来在文化复合业态上极致的升级者或许首推日本的茑屋书店。拥有一千余家连锁分店的茑屋书店在硬件上并非难以学习,它通过个性化分类书架建立起的图书体系只有12%的书与其他书店重合,围绕生活场景把图书与产品结合起来乃至开设了茑屋家电这样的主题分店,但更关键的在于它对于大数据的重视以及书店人员的功能性运用。利用大数据帮助书店建立全新的图书陈列模式以及加强线上读者社群的活跃度,已经是当下许多连锁书店正在探索的方向,茑屋书店为了最大化引入大众的消费数据,将股权开放给了大型便利店和网站品牌。而在书店中安排的不同品类专业咨询人士则为读者带来更完善的服务,从现场书评人、影评人、乐评人推荐的图书、电影、音乐到旅行达人提供的产品搭配建议,实现了在书店空间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场景。这些都帮助书店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新书推荐、讲座推荐以及配送等延伸服务,如今茑屋书店的会员人数达到6000万人,将近日本的一半人口都持有它的会员卡。

  大数据、空间设计、个性化服务,这些都是当下书店重视的方向,也旨在吸引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形成回归书店的生活习惯。但正如论坛上一部分行业观察者指出,整个亚洲范围内的书店业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书店所在城市文化气质来打造书店特色。这方面国内许多书店品牌都在呈现多元化的面向未来的探索,言几又董事长但捷介绍,成都店拥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剧场,每年举办各类活动近千场。相似的,重庆精典书店引入众多当地艺术家、作家、音乐人的作品交流。1200bookshop创始人刘二囍认为,书店可以突显人情味,因而不仅举办了200余场深夜故事分享会,甚至提供了一部分空间打造成民宿形式。建投书局总经理陈艳涛认为,书店可以注重内容策划,比如店内策划的“阅读亲子装”陈列区,是将很多文学大师写过的童书集中在一起,再搭配这些文学大师所著的较为艰深的作品,销售表现出人意料,此外像新媒体产品“书屋治疗师”以及提供浸入式戏剧体验,都是在延伸对读者的服务,陈艳涛也表示,建投书局在定位上把自己看作是连接海派文化的一个支点,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把主会场放在建投书局,便是书店期待实现的场景。探讨书店未来,离不开当下城市的转型背景,随着文化综合体更新旧有空间的项目增多,如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负责人王亥所观察的,书店将处于这类文化项目的核心地位和最佳中介。

  利用书店来“活化”城市历史空间的项目正在许多城市得到推广,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在论坛上提到了自己对空间的理解,或许对那类并非大型连锁模式的书店有所启发。他认为书店这样一个免费的公共空间,在现代社会承担了许多“家”的情感功能,优秀的设计逻辑将打通书店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的对话交流,将许多城市的小空间当作书店自身空间的延伸和连接,形成更大的文化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依托于有百年历史的思南公馆街区的上海思南书局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改造模式,近两年来,围绕“思南”品牌形成的思南读书会、思南经典诵读会、思南书局、《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主题“快闪店”等一系列形式让书店影响力流动到城市各个文化空间,吸纳了作家、艺术家、出版社、专业读者、大众共同营造全新形式的文化体验。

  无论书店的未来会转变成何种模样,它将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以包容性、公共性以及无限的想象力在尽力拓展自身,让书籍成为连接各类文化形式的核心中介,从而接触到更广泛的大众,提供富有活力的文艺生活体验。借助媒介的进化,它以一个有限的实体,而让自己无处不在,这或许是书店当下以及未来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理想的模样之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