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聆听经典:一个品牌的成长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魏玮 葛靖恒 编辑:洪悦 2018-11-05 12:46:23
时刻新闻
—分享—

“聆听经典”丛书第二辑图书封面。

“聆听经典”丛书第二辑图书立体封面。

  今年6月“聆听经典”丛书第二辑(10种)面世,依旧沿袭了“聆听经典”一脉相承的“三美”:传统文化之美、文学艺术之美、汉语朗诵艺术之美。

  “聆听经典”(第二辑)丛书在内容上将第一辑中唐诗、宋词和现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拓展到《诗经》、汉乐府、建安文学、宋代古文、元曲等的代表作品,丰富了“经典”的内容;每册书封面采用不同颜色的双色棉布料,每种颜色的冷暖明暗变化,契合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感情色彩;装帧设计风格也向把玩类的文艺精品靠拢,封面所用的双色棉布料纹理清晰,暗涵岁月钩沉之意,书名采用的烫金隶书显现了文艺精品之美。

  装订形式为锁线裸背装,能满足阅读时完全摊开书册的要求;装订所用之线颜色跟封面颜色接近,是对图书的第二次设计,加强整体书装的色彩和谐之美;内芯纸张采用高品质的轻型纸,手感蓬松又富有质感,质量更轻,真正便于携带;在版式设计上,以恰当的“留白”契合中国古典文学“寄余韵于言外”的特点、版面舒朗,简洁中蕴藏着灵动的气息。这些设计上的细节,使“聆听经典”丛书(第二辑)再增加一项功能——可以像一件艺术品一样被陈列、收藏。

  “聆听经典”的故事自1997年我国著名的语言表演艺术大师、原上海电影制作厂演员及导演孙道临受“聆听经典”项目的策划人、责任编辑施蓉邀请录制朱自清先生的诗文作品而拉开成长的序幕。

  1997年的那一天,一位年逾七旬老先生骑着自行车在上海的街道和弄堂穿行,他要赶往当地的一间录音棚。早前,他接到一位女编辑的邀请,为朱自清先生的诗文作品灌录一盒朗诵磁带。赶到录音棚后,这位老人只稍事休息就坐到了话筒前,当朗诵到《背影》的结尾一段时,因为沉浸在人物的负疚和悲伤情绪中,老先生几度声音哽咽而影响录音效果,两次重录都不理想,连请他录音的女编辑都不忍让他继续,而他沉默片刻后,坚持再来。没有人看见老先生当时的表情,在另一个房间监听的女编辑只听到他一阵阵平抑情绪的深呼吸。

  请孙道临先生来朗诵朱自清的作品,并非施蓉临时起意。除了相信孙道临先生在语言表演上的深厚功力,施蓉老师还细心地发现,孙道临先生与朱自清先生的儿子是同窗好友。因为这一层关系,孙老先生对朱自清先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能更准确地用声音传达朱自清先生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聆听经典”发展至2015年,已是一套涵盖古今中外的80余位著名作家代表作品705篇,收录我国当代35位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朗诵原音2000分钟,品种规模达40种的有声出版物。

  在18年里,编辑曾为给文学作品集找到合适的朗诵者而煞费苦心,为给作品集取个好名字而彻夜难眠;18年里,编辑和朗诵者为不受电流声干扰、确保录音效果曾共同“发明”了在录音棚里无声交流的“手势”;18年里,多位语言大师不计报酬、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多次主动要求重录,只为实现对作品完美的呈现;18年里,即使在萧条的音像市场,出版者也坚守宁缺毋滥的原则,不以降低成本、快速上规模而舍弃对品质的要求。18年里,尽管品种规模、载体形式、宣传推广语甚至连项目名称都发生了变化,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始终没变……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两大国家级奖项、收获良好的市场口碑,也是时间给予“聆听经典”这套产品、这个以苛求品质而著称的品牌最公正的评价。

  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的音像出版物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聆听经典”是一套以“雅言传递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出版物,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再次对于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给予了创新。“聆听经典”丛书(第一辑)在书中不仅加入了同主题延伸阅读作品的对比赏析,并且也将朗诵音源以二维码形式植入书中,实现即时聆听功能。本次的创新是在“对有声资源再次利用、以一册图书实现复合介质出版”方面做出的一次有益尝试。

  《论语·雍也》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可以看成是图书的内在与外表的完美结合。“聆听经典”这个品牌21年的成长之路,其灵魂是对品质的坚持,其生命力的源泉是对形式的不断创新。“君子之书”,可读可藏,当是“聆听经典”这个品牌的成长方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