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少总社推出中英对照版《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梳理自我 对话世界
方卫平
《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1978年—2018年,这40年是业界公认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最有成就的一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梳理这40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得与失,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是,就有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教授方卫平所著的《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一书。
这本5万字的“小书”,采用中英双语对照形式,分4个阶段讲述了中国儿童文学40年发展的历程。例证鲜活、文风畅达、问题意识,这3个写作亮点使这本书名看似厚重的理论之著,读起来却酣畅淋漓、引人入胜。
今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期间,《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甫一亮相就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方卫平回国后便陆续收到了英美等国的学者、翻译家和高校师生的邮件,希望得到这本书,希望了解中国儿童文学。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长克里斯蒂娜·拉博、中文专家欧雅碧等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她们认为该书对于读者尤其是渴望了解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与现状的国外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读物。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则用“恰逢其时”一词形容该书的面世,因为“世界儿童文学界、出版界已经产生了了解中国儿童文学整体发展的强烈愿望”。
方卫平是写这本书的最佳人选
早在2014年,中少总社就开始策划《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在当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中少总社总编辑张晓楠带着编辑专门找到方卫平,约他撰写一部介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历程和面貌的“小书”,由该社组织专业人士译成英文,约请国外专家做英文审校,并以中文、英文双语形式出版。中少总社认为,这本书篇幅无需太大,能有助于国内外读者朋友和专业人士了解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发展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轮廓即可。
那么,为什么要做成中英双语的形式呢?中少总社认为,长久以来,除了着力发展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中少总社一直在努力寻求与世界对话的机会,这本书就是与世界儿童文学对话的一次尝试。“中国儿童文学从来不是在孤岛上产生,也不是在孤岛上发展的文学,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儿童文学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在努力发展和贡献我们的价值。我们相信,在对话和交流中会更加了解彼此,并收获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而在作者的选择上,中少总社认为,从各个方面来看,方卫平都是写作这本书的最佳人选。
20世纪80年代,方卫平作为一名新锐学者,开始关注、评说新时期儿童文学的艺术发展,并引入当代西方理论资源进行本土化理论思考,填补了当时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空白。如今他已是学术大家。
在这40年里,方卫平以及同代学人使儿童文学从“小儿科”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大文学”,不仅关心儿童文学创作,还关注儿童文化、儿童的生存环境。他主持的“红楼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界的一道独特风景。他还担任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育史与儿童文献》杂志国际学术委员、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书目》中文推荐委员,致力于对外宣传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他是一个清醒的、务实的建构者,也是细腻的、时常提出问题的亲历者。
事实证明,中少总社的选择是对的。2018年年初收到方卫平的文稿时,出版社非常欣喜和惊讶。欣喜于他清晰的逻辑、敏锐的问题意识;惊讶于他文稿的细致与文字的干净,留给编辑处理的问题非常少,可以看出这份文稿方卫平反反复复打磨过。
四个阶段简洁舒展地讲好故事
在这本书中,方卫平将中国儿童文学40年划分为4个阶段:“新时期”的开启、探索艺术的正道、市场化时代、21世纪:如何塑造更好的童年。为什么截取40年这个时间段来写?为何又分成这4个阶段?
在5万字的篇幅里,要截取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长度,方卫平列出了几个选项:自古至今、“五四”以来、1949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新世纪以来。最后,他选择了改革开放40年这一叙述时段。
方卫平认为,从这一时段来看,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波澜壮阔,所涉及的童年与意识形态、儿童文学的艺术美学、童书与市场传播等方面的历史内容、理论话题足够丰富、有趣并富有深意。从他本人的经历来说,他1977年考入大学念中文系,刚好见证了40年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高速发展。“讲述这样一段历史,我不仅相对熟悉,而且字里行间可能还会带入一些亲历者的见闻和情感。”方卫平表示。
之所以分为4个阶段,方卫平是希望在给定的篇幅里,尽可能既简洁又舒展地讲好一个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故事。“用小说创作打比方,这本书也许大体相当于一个中篇小说。”
在方卫平看来,讲述一段历史,分成若干时段,这不仅常常是历史叙述者的癖好和惯用的叙事“图式”,更是由历史运动本身的巨大外观和内在逻辑性所决定的。他把40年中国儿童文学分为4个阶段,原因也是如此。
大体说来,1977年至1979年,是“新时期”的开启阶段,即拨乱反正背景下的清算和出发阶段;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是艺术探索和文学实验最为活跃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市场化开始到来,纯文学的艺术豪情和文学实验的生存空间逐渐受到打击、挤压的阶段;进入21世纪,新媒体蓬勃发展,中国儿童文学却在传统出版业出现颓势的情况下逆势上扬,甚至创造了童书出版的“黄金十年”——这里通常是指2005年至2015年。乐观主义的预言家们早已预言,中国童书出版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已经接踵而来。
兼顾历史的震撼与阅读的愉悦
与一般的儿童文学史和理论书籍不同,《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在表述上深入浅出,比如用《幼儿画报》《儿童文学》等例子生动呈现具体历史事件,深度剖析任溶溶、金波、秦文君等作家作品,这些方式大大提高了理论著作的可读性。方卫平也表示,在写作这本书上,他的确动了一些脑筋,包括体例、史料、语言、趣味性的使用和体现等。
很多年前,方卫平出版过一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对于传统的文学史写作方式他很熟悉。但是,他认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的读者来说,如果只有大的历史轮廓和框架,或者只有树木,不见森林,恐怕都不是合适的写作方式。
事实上,许多年来,历史著作,包括文学史著作的写法早已纷繁多样。有几本书让方卫平印象深刻,比如他上大学时陆续读到的勃兰兑斯的6册《十九世纪文学主流》、20年前读得如痴如醉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近年读到的卜正民主编的6卷本《哈佛中国史》等。方卫平认为,好的历史著作,不仅会带给我们深入历史的震撼感,还会常常有阅读历史的赏心悦目感。所以,尽管《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这部“小书”的篇幅有限,他在写作中,也仍然试图对历史打量的基本视野与文学生活的某些细部肌理,历史思量的某种深度与历史呈现的某些趣味性,总体文学过程与个别作家作品的历史境遇、标本特质,以及代际、潮流与个体、历史瞬间等,都有所覆盖和兼顾。
方卫平的这一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起起伏伏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长卷:从20世纪80年代“复出”作家雄心勃勃的亮相,到青年作家带有先锋意味的探寻和实验;从20世纪90年代初坚持精英式写作姿态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商业化写作行为的质疑,到市场意识下成人化写作向童年美学的回归;从新世纪童书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唯市场化出版乱象,到坚守艺术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家更为自由、大胆的艺术创造,入木三分地分析了儿童文学与体制、市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作品背后涌动的思潮以及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的历史变迁。
方卫平笔下40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呈现,让我们日益看到了儿童文学可能具有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本书的结语中,对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卫平提出“我们要重视童年观和文学观这两个问题”。这种思考和追寻是值得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要把童年带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