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会因疲劳而让步,更不会因成功而停顿。仰望星空、脚踩大地的硬派作家,这就是何顿。他像一头“湖南骡子”,执迷地朝着故事迭出的沙漠挺进,他的目的是寻找绿洲,哪怕脸上划出口子来、哪怕血流了一地,他在所不辞。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作家,他从来不为自己的写作感到迷茫,也从来没有感觉到生活的枯竭,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使命在召唤他,作为他打捞生活和走进历史的实录,他用充满声音、色彩、味道和镜相的生动描述,展示了一个作家的劳动之美,这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见证,更是他的思想、精神朝向大地、朝向历史的一次次映射,他的创作为卑微的人、大写的历史和血性的土地找到了诠释的新路径。他是一位有着超常毅力和耐力的高产作家,“作家劳模”是他最好的写照。
立足于湖南本土,几十年如一日,他难能可贵地开掘出黄家镇这片真实与虚构的原始矿藏。粗犷是他的风格,粗砺是他的品质,他的叙事带着泥土的黏性和人性的腥味,有着野兽般的活力。从《生活无罪》开始,他自觉地坚持地域性写作,用地域性语言进行个性化叙事,由地域抵达整体,提升了中国经验的叙事美感。
而在以《黄埔四期》为代表的抗日系列作品中,他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异常尖锐、清晰地呈现出来,表明了他文学上的勃勃野心和史诗情怀,这类作品的精神气质更接近《静静的顿河》,充斥着大地的野性呼唤、捍卫正义的沉重代价和生命旺盛的粗鄙。他试图告诉人们和平的活着要懂得感恩,看似理所当然的一切其实并没有预先的逻辑必然如此,如果没有先辈的付出就不会有平淡但宁静的今天。他同时试图告诉人们,历史的宏大话语都是由一大批微不足道却生生不息的卑贱故事构成,那个卑贱故事的主人公也许是你的邻居,也许就是你的祖父,他们没有像英雄一样出现在红色经典的文本中,但并不表示他们不勇敢、不伟大。历史只记录下极少的发光者,而大多数的沉默者需要人们以温情的方式去铭记和尊敬。
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地提醒,它不仅仅表达痛苦,不仅仅是将痛苦置于个人良知和生命的最高阀,更是将痛苦置于国家、民族的记忆深处,让忘记历史的人感觉到背叛的耻辱感。正因为此,何顿的个人书写不仅是为历史正名,更是极其丰沛地填补了国家叙事长期以来被忽略甚至是被遗忘记的一页。
(本文选自聂茂《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之《湘军点将:世界视野与湖湘气派》之第八章《对话何顿:理想的坚守与野性的呈示》,本书系由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县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归国博士。聂茂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视觉艺术评论委会副会长。在《人民文学》和《诗刊》等发表大量作品,已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其中,散文代表作《九重水稻》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