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终于,她活出了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幸福街》里的林阿亚

来源: 木兰花开慢慢开(木兰花) 作者:耿会芬 编辑:魏玮 2019-03-14 11:49:43
时刻新闻
—分享—

?????11.jpg

《幸福街》图书立体封面。

文/耿会芬

(一)幸福街

《幸福街》很好读,文字质朴,叙事流畅,五百多页,几乎一口气读完。

《幸福街》很难放下,读完后的十多天里,一直心心念念。作者何顿以“还原时代”的现实笔触,塑造了一批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人生故事,在一遍遍的阅读和回味中越来越生动鲜活。

“黄家镇”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幸福街”却是一条真实存在的街道。街上的树、住在那里的人,都是那么的真实。

书里写了很多次幸福街上的树木,柚子树、枇杷树、香樟树、桃树、柳树……它们是幸福街上最坚定、最长久的住户,一天天,一年年,看着这里的人们。

其实,书里的人,又何尝不是一株株植物。

有的人,像草。时代,可以让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也可能会让草地变成一片焦土,如张小山,如陈兵;

有的人,像灌木。环境,可以让灌木丛时而热烈蓬勃,时而被修剪成任意模样,如黄琳和高晓华;

而有的人,是乔木。时光,会让真正向往着阳光的乔木一天天长大,直到变成又高又直的模样,从树丛中脱颖而出。林阿亚,就是幸福街上最出色、最出彩的那株乔木。

何顿说,自己面临大病,陷在死亡恐惧和生命思索的复杂情绪中时,眼前忽然闪现的,是儿时居住的“幸福街”上的最漂亮的女孩林阿亚。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林阿亚这个人真实存在,他把她写入书中的时候,甚至没舍得改这个名字。

——真实的林阿亚,是何顿心头最珍视的人物,是撑着他度过生死考验的精神力量。

????_20190314114144.jpg

(二)林阿亚

九岁之前,林阿亚是幸福街上的一个无忧无虑的漂亮小姑娘,母亲是老师,父亲是理发师。幸福街上的童年,活泼而平静。

从九岁的一个晚上开始,一切都变了。

因为家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手枪——那是她早已过世的爷爷的东西,一直被奶奶收藏——林阿亚一家被胡闹造反的“革命小将”们诬陷为“国民党特务”,大人们全都被带走了。

孤零零的林阿亚成了只可怜的小猫。可也在这个关头,她性格里的那份英勇,才开始真正发光。

九岁的林阿亚,那晚尽管害怕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尽管在看到来接她的李校长时放声大哭,但是她依然拒绝了去校长家过夜。“她怕她一离开,妈妈或奶奶回来找不到她而着急”——这个选择让李校长都心生惊诧——“想不到林阿亚到了这个份上,小小的心灵还能做出如此果断的抉择!”

林阿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坚强,要勇敢。

她一个人、瑟瑟发抖地,熬过了恐怖的、漫长的黑夜。

一夜之间,小姑娘长大了。第二天,饥肠辘辘的林阿亚想着奶奶的样子,点煤炉,给自己煮饭。

晨光中,空荡荡的家里,满脸泪痕的林阿亚一边在心里说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边不知所措地守着烧糊了的饭锅,给自己煮了一锅半生不熟的饭的样子,是《幸福街》让我湿了眼睛的画面之一。

坚强、勇敢、镇定、独立——小小的林阿亚,在读者心中亮起了一盏小桔灯。

林阿亚聪明、爱学习,可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她,读初中和高中的机会,都是可怜兮兮地哀求来的。

林阿亚的读书之路,令人唏嘘不已而又欣慰庆幸——毕竟,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有美好善良的人性在呵护希望的种子,那就是李咏梅校长。

林阿亚进初中时,因为狱中父亲的诬陷,母亲也被关在监狱里。已经开学了,她被那个时代的学校排除在外。她外婆准备带她回乡下——万幸的是,好心的李校长看到了她——这孩子一走,这辈子就完了——于是,她去给林阿亚争取了一个读书的机会。

初一那年,林阿亚的父亲因为后悔自己诬陷前妻,在狱中上吊自尽。林阿亚被通知去认尸、领骨灰。

这个画面让人不忍心看下去。我不知道何顿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会不会心疼得揪成一团。满脸悲戚的林阿亚抱着父亲的骨灰坛,从阴森森的平房里出来,跨过黑漆漆的木门,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忽然腿一软,人就跪到了地上。怀里的骨灰坛掉了,在草地上翻滚,骨灰撒了一地。林阿亚一边捧起撒落的骨灰往坛子里放,一边哭着喊“爸爸呀我的爸爸呀……”直到把眼睛哭肿眼泪哭干,才跟何勇一起离开。

——这样的记忆,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林阿亚心中,长成什么样子呢?

悲惨的经历,让林阿亚成熟得比其他同龄人都要早。十六岁的她,已经是个漂亮姑娘,可她的脸上,“”除了俏丽,还有股傲气——那是从自卑和苦难的环境里磨砺出来的傲气,就有十足的韧劲,拉长了是自信,缩短了是坚韧。她聪明、乖巧、会巴结人,成熟得比同龄人快!”

从苦难中学来的聪明,变成了林阿亚自我保护的力量。她无比珍惜地、小心翼翼地,把握着自己命运的小舟——尽管,在很多时候,它就像一片单薄的树叶。

曾经那只可怜的小猫,已经长成了淹不死的河狸:“那些年确实有不少花季少女被降临到身上的厄运击倒了,不是在厄运中看不到前程就是被厄运带来的浊浪打翻了,但林阿亚属于河狸,淹不死的,反而于浊浪中成长起来了。”

这只聪明、坚韧的河狸,让人心生怜惜,心生敬佩。

(三)追求幸福的权利

林阿亚进高中的机会也无比难得。怜惜林阿亚的聪明好学的老师拉着她去校长那里说情,说她“不读书可惜了”。

直面过黑暗的心灵,如果没有被黑暗吞没、同化,就会变得对光明和希望极其敏感,极其珍惜。

所以,林阿亚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她一直记得自己的学习机会是怎么来的。她特别努力。她一直在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她读高中时,高考还没有恢复。哪怕身边基本没有认真学习的人,哪怕学不学习,毕业后也会跟其他人一样成为下乡知青,林阿亚,始终都在认认真真的听课做作业——她一直都特别努力——哪怕是朝着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让人茫然的未来。

可是,时代和命运也并没有因为努力而给她什么例外。

1976年11月,林阿亚毫无疑问地成了下乡知青。

1977年9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知青林场。

林阿亚的斗志一下子被燃起来了——“我要考。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复习,她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跟恋人何勇的约会时间。

可是,林阿亚是那个唯一一个报考了,却没有拿到准考证的人——她的准考证让自大愚蠢的“刘大鼻子”随意扣下了。

林阿亚一向是个坚强乐观的姑娘,可她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绝望过。

“居然不让她参加高考,这一切努力对于她只是个泡影,她一脸苍白地看着何勇说,他们不让我参加高考。说完这话,她脸皮绷得很紧,抽搐着,要哭了。何勇从没见过她这种悲伤、痛苦的表情”。

李校长再次帮了她。这个善良正直、敢作敢为的女人,在人心惶惶的动乱年代,是孩子们的保护神,是青年人的主心骨。

林阿亚没有辜负帮她的人,更没有辜负她自己。那一年,她考上了复旦大学。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远走高飞,前程美好。从九岁那年家里天降横祸开始,到二十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十一年毫不松懈的努力,林阿亚终于把人生改写到了自己最向往的那条轨道上。她的人生即将迎来的光明与辽阔,是留在原地的人无法企及的。

小小年纪经历家破人亡的可怜的林阿亚,从小眼看着母亲为了寻求庇护而屈辱委身的林阿亚,为能够读书眼泪汪汪苦苦哀求的林阿亚,连高考准考证都会被人无端扣留的林阿亚……都成为了过去。

余下的岁月,足够让林阿亚奔向她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大学期间,林阿亚给大学同学写信时,抄录了尼采的名言,那字字句句都在她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她在信中写道:“人生就几十年,我不想被别人左右,我只想活自己的人生。”

终于,在书的结尾,她活成了人生幸福的样子。

(四)幸福

读到这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何顿在面临死亡威胁的困境中,第一个想到的是林阿亚——因为,林阿亚是一个内心有强大的光源,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也能照亮别人的人;是一个能在困厄的浊浪中拯救自己,也能摆渡别人的人——她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

幸福街上的林阿亚,她告诉我们,幸福的权利都不是时代自动附加的,更不是别人赠送的,它是用全情的投入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浇灌出来的。这个权利,黑暗的环境中,谁都夺不走,光明的阳光下,会大放异彩。

谢有顺在《成为小说家》中,描述了他心中“好的文学”的标准:有生命的投入、有精神的苏醒、有自我的觉悟、有悔悟的心灵。他说,文学的后面要有人,要有广大的心,要有精神的挣扎和超越,这是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价值向度。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作家书写时代,抒发情怀,表达理想,都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在《幸福街》中,有个光彩照人的、让人一见难忘的形象,她就是林阿亚。她的美丽与聪明、坚韧与执着曾真实地、深深地打动过、支撑过何顿,她是时代和人生赠送给何顿的珍贵礼物,而何顿,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用书写,把她赠送给了广大读者。

幸福街上的林阿亚,愿你幸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