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韩少功龚曙光对话:在时代巨变中永葆“人生的定力与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陈正 唐馨 编辑:魏玮 2019-06-03 16:22:32
时刻新闻
—分享—

2.jpg

6月2日,“人生的活力与定力——韩少功长篇新作《修改过程》读者见面暨文学对话”在长沙乐之书店·天心店举行。/潇湘晨报记者 陈正 摄

红网时刻记者 蔡娟 通讯员 唐馨 长沙报道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一年的12月10日,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这一次,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高考。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其中就有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为追忆七七级学子们的逝水年华,他酝酿20余载,著就《修改过程》。

6月2日,初夏的长沙雨后放晴,被誉为“长沙最美书店”的乐之书店·天心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窗明几净,书香氤氲。上午10时,著名作家韩少功准时现身,用一口纯正的“长沙塑料普通话”与家乡读者亲切问好。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带来了最新长篇小说《修改过程》与家乡读者分享,并就“人生的活力与定力”的主题,与著名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作家龚曙光展开一场思想深邃、直抵心灵的交流对话。

活动当天,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77级、78级的银发学子、“红网读书会”的文学爱好者和长沙图书馆读演俱乐部的热心读者等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与两位文学大咖进行热情互动,共同追忆那无可复制的年代和他们的绝版青春。本次活动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省新华书店、花城出版社主办,长沙市新华书店承办。

追忆七七级学子的绝版青春:“不算太亏,是幸运的”

时间的指针走到2018年年底,《修改过程》封笔面世。书中,韩少功聚焦高考制度恢复这一历史背景,追忆七七级这一代人的际遇和命运,来展现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的关系,个人价值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修改过程》用书中人物肖鹏创作的一篇网络连载小说,牵扯出东麓山脚下恢复高考入学的第一批大学学子,人称七七级。肖鹏将自己“七七级”同学的生平经历改编为网络连载小说而引起同学不满,随后采用移步换景的笔法逐一引出陆一尘、马湘南、林欣、赵小娟、楼开富、毛小武等人物以及肖鹏自己的命运际遇。他们意气风发,求学若渴,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而他们更是当年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进入各行各业,开创了各不相同的人生。

新书分享会上,66岁的韩少功与读者分享了《修改过程》创作缘起、写作过程以及七七级学子背后的青春往事。他说,经常会听到同辈人的一些抱怨,说是“我们这一辈子太亏了”。韩少功却不完全赞同这种看法,“虽说人生有遗憾,但我觉得我们这一辈子也没那么亏,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在他看来,技术的变革、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激荡……种种因素促成了“两三千年来之未有大变局”。作为这场精彩“好戏”的观众之一,七七级这代人“不算太亏,是幸运的”。

一本“从哪个意义来看站位都很高、也是最接地气的书”

韩少功出生于湖南长沙,就读于湖南师大文学院77级3班。龚曙光出生在湖南澧县,比韩少功晚半年进湖南师范大学。同在岳麓山脚下求学,同在一所大学,两个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曾一起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80年代。这些年来,他们在有交叉、也有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各自人生的丰硕成果,在77级、78级那一代人中十分显眼。

韩少功成为了当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以及国外众多重量级的奖项,个人作品《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日夜书》、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佳作,深深影响了一代人。龚曙光则成为了著名企业家、媒体人,同时也是作家、评论家、出版家,获得过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先后出版过五部专著和一部散文集《日子疯长》,第二本散文集《满世界》即将出版,在文学界一直颇受关注。

1.jpg

“麓山十二贤”,摄于1981年,后排右一为韩少功。受访者供图

关于自己的新书,韩少功这样评价,“《修改过程》或许代表不了七七级这代人,或许谁也代表不了。只是写出了我对身边七七级中几个人物的观察和体会。”谈及创作过程,韩少功坦言,20多年前就开始写,当时写了8万字,写着写着就卡住了,然后全部烧掉了,“我是以游移的心态写完这本书的,我不确定那些体会是否靠谱,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所以写着写着,我会在书中用上一些实验性的手法,比如留下方格和空白,写完上一句常常就会怀疑下一句是不是有问题。”韩少功认为,作家自身的回忆和理解都是有局限的,希望接受更多读者的检验,欢迎吐槽和拍砖。

“少功在湖南师大217教室上课,我也在这里上过。少功听过的课,我都听过。”作为校友兼文坛好友,龚曙光一直关注和喜爱韩少功的作品。他认为,《修改过程》是一本“从哪个意义来看站位都很高、也是最接地气的书”。他说,韩少功作为思想家、文学家,是从他自己的生命、从他同时代的人的生命中去发现思想、升华艺术,“少功在文本上、文学观念上的现代主义,是骨子里的、是他本身的。通过《修改过程》,他把文本变成了现实,没有缝隙地把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感知表达了出来。”

数字化时代文学走向消亡?“多一点定力,多一点自信”

“回首半个世纪,我们走过的路,已经成为各自最真实的人生体会。”韩少功说,正是在这个瞬息万变、五花八门的时代变局里,七七级这代人有的人少了活力,有的人少了定力,但都构成了各自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生。

“人生的活力与定力”的对谈主题是韩少功亲定的。他自嘲地说,这个题目其实很难讲,还被龚曙光和主持人“吐槽”有点心灵鸡汤的意味。之所以定下这个主题,韩少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前社会的很多领域,既无定力,也无活力,而是透着一股浮躁之风,“一个人,如果人云亦云,轻浮急躁,他的前景一定是可疑的”。韩少功说,为人,要摆脱各种名利的诱惑,“骨头要硬一点,要有怀疑精神,否则自己的情绪和思想都会被搞乱”;为文,管他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手法,最关键的是要有真情实感。

对于当前的文学形势,韩少功也主动作出回应,“曾有很多人预言,有了视频、抖音这些以后,文学是不是将面临消亡?我认为,虽然文学氛围不如从前那么好,但是依然还有这么多人在写、还有这么多人在读。我觉得大可不必那么悲观,人永远需要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尽可以多一点定力,多一点自信”。

3.jpg

韩少功长篇小说《修改过程》图书封面。

“这个主题确实不好谈。‘人生的活力与定力’是个大题目,何况我们今天面对的读者都是活过几十年的人,都是以定力和活力一路滚过来的。比较起来,我可能是少功所说的‘活力’,而少功则代表着‘定力’。活力是无奈,是为了讨饭吃。”龚曙光认为,韩少功对文学、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的关注,都会过自己的“筛子”,而非人云亦云。他直言,韩少功的文学寻根,首先寻的是他自己的“根”,“他在哪里都是一个文人,都像一个文人”。

龚曙光说,翻阅韩少功的作品不难发现,第一,他始终保持对社会大众的关注,作品里几乎没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大英雄,写的都是农民、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群;第二,他始终关注苦难,“少功的小说是有苦难的,尽管看起来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声嘶力竭地呐喊,少功很少呐喊,但是苦难已经让人产生了荒诞感,那是一种最大的悲凉和最深的苦难”;第三,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作家,“不管他怎么喜欢米兰·昆德拉,不管他怎么样把自己的艺术追求朝向现代主义,但是他总是认为中国人也会现代主义,中国只能以中国人的方式现代主义”。

“少功的定力就体现在这些方面,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定力,所以成为了今天的模样。在现代文坛上,他是不言自威的。”在龚曙光看来,其笃定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学创作之路,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基于传统且风格独特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范式。他认为,韩少功是“自然之子、乡土之子、民众之子”,是“好作品主义”信奉者。长期以来,韩少功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作答,彰显了他的文学定力和思想活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