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大新:《湖光山色》获茅奖是对乡村生活的关怀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魏玮 2019-07-17 10:47:59
时刻新闻
—分享—

从7月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与SKP RENDEZ-VOUS联合策划推出茅奖作家沙龙系列,陆续邀请茅奖作家与读者进行交流。7月12日,邀请到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湖光山色》的作者周大新,文学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付如初,分享他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感受和对周大新先生作品《湖光山色》的解读。

茅盾文学奖设立于1981年,由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捐献稿费设立,以此鼓励和表彰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创作。每四年推举一次,此前九届共推选出43部优秀长篇小说。今年恰逢第十届开评,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据悉,获选作品中,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就有18部,他们曾于1998年起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收入该社出版的获奖作品。2004年又编辑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成为读者心目中“茅奖”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2017年和2019年,人文社又推出新版精装版和平装版,以满足读者阅读、收藏的需求。

谈作品

《湖光山色》融入了对当代农村的思考

周大新从1979年开始创作,《湖光山色》初版于2006年4月,曾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是“周大新深情关注当代农村的巨大变革,关注着当代农民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

作家周大新(主办方供图)

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大新文集》共二十卷,其中包括长篇小说十卷(共八部),中篇小说四卷,短篇小说两卷,散文集三卷以及电影剧本一卷,全方位对周大新先生四十年写作历程进行梳理和提炼。

《湖光山色》以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了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生活在依山傍湖的楚王庄的她,在穷困苦痛中因一段楚长城的意外发现,而走上了一条新路。小说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在这部充满悲情和暖意的小说中,周大新以他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发现了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

小说创作缘自2000年初,周大新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走访,北京河水源有三分之一是来自这个水库。当时周大新接触了很多农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看了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听了他们内心一些困惑,后来就想写写这段生活,写写丹江口水库周围老百姓的精神追求。

作为从河南走出去的作家,周大新曾说,《湖光山色》是酝酿在他心中十几年的故事,“每次返乡看到乡村的变化,我都在思考,中国的农村该向哪里走?”“在今天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周大新希望将自己对当代农村的思考融进小说中去。

谈创作

一直寻求突破 对世界保持清醒和敏锐的观察

“‘湖光山色’这个书名就可以想象到周大新对乡间或者大地和自己曾经生活的故乡的乡愁。他的创作有一个特点,他只要回到故乡就有故事。”梁鸿鹰表示,自已很熟悉周大新的创作,他一直在寻求突破,对自己的创作始终不满足。《湖光山色》得到广泛认可,在于它更为直接的面对了当前剧烈变革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把整个城市的新与旧,人的内心与世道之间的矛盾,揭示的特别好。这是一部揭示剧烈社会矛盾对人的影响之作,也是一个引人向上、引人向善、引人向美好的作品。

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如果我们熟悉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的话,就会想到有两大题材占的比重很大,一个是乡土题材,一个是革命历史题材。前者对中国作家来说创作难度非常大,因为乡土题材的作品非常多,你如果没有特色根本出不来。”付如初认为,《湖光山色》能脱颖而出,因为它最早写到逃离北上广的话题,暖暖从北京城回到乡村,这种超前性、这种预见性都是这个小说特别值得让我们阅读和值得记住的地方。另外,在欲望面前你能够守得住还是会迷失,其实是《湖光山色》想要探寻的重要方面,也是这个作品有生命力、能够突破乡土题材的题材限制的更广泛的意义。

而对于获选茅奖,周大新则认为这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关怀,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种关怀。”

让梁鸿鹰感慨的是,像周大新这样年龄的作家,一般来说写到一个阶段,差不多会有一个停滞期或者有一个自我重复阶段,但是他的创作却总能给你意外。比如茅奖之后创作的《曲终人在》,他没有按部就班的原原本本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而是设计了26个采访者,以采访体写26个故事,来呈现主人公一生。还有《天黑的很慢》对口述体也进行了探索。“他总是在寻找一种新的路径,能够达到他对世界的理解,也能让小说更好的走进读者。他总在探索,说明他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清醒和敏锐的观察。”

周大新说,自己现在很关注乡村,担心农村的将来。“有的村子全村人基本都走了,孩子把老人也接走了,门前都是草,这种状况让人非常忧虑。我们现在鼓励大家都到城市,如果70%的人都生活在城市,谁种粮食养活这么多城市人?所以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盲目的相信城市化,应该思考怎么把城市化和乡村的现代化关系处理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