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君成
初来西安的人,可能第一个困扰就是在餐馆点菜:怎么都是主食?如果这时你身边有个西安人,他一边憨笑,一边会告诉你:“还不是怕你饿着嘛。”这种西北人特有的实在,往往让人心生感动。在第29届书博会上,记者也感受到了这种实在。
这届书博会给我的第一点感受就是,真的做到了深入群众。在开展的第一天,读者只需要经过安检,就可以进入展馆。这得益于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强大的接待力,虽然会场上读者摩肩接踵,但秩序井然。开始有业内人士担心安检问题,不过在经历了几次展馆进出后,这种担忧就烟消云散,因为书博会的安检人员配置齐全,而且工作也十分尽责。
更重要的是,书博会的这种接地气行为真正地吸引了读者。在采访过几个老年读者后我发现,即使是免费换票也会增加老年读者的进入成本与心理负担。而这次书博会敞开的怀抱,让他们没有负担随意进入,使得以前不好意思参加展会的老年读者也能畅享书香。同时,没门票、不限流,让许多摇摆不定的年轻人也参与其中。
对这届书博会的第二点感受,就是它真正做到了回馈读者。许多同行在交流时,都用“大手笔”来形容本次书博会的惠民政策。首先微信可以随意领取的50元惠民购书券已经金额不低,而且在使用上还不设限制,可以随意叠加。更加令人感觉爽的是,只要扫描购书,还可能再获得一张50元的购书券。如果读者持老年卡,又可以获得同等的购书优惠,而且使用上也无限制。
我在书博会北京展区就看到一位80多岁的读者,用了3张惠民购书券,只花了7元钱就买到了3本自己心仪的图书。这位老读者激动地告诉身边人:“感谢党办了这么一个好展会!”情景令人动容。
对这届书博会的第三点感受,就是书博会的服务“粗中有细”。主办方不会很热心地问你需要什么,而是在暗中观察,默默地满足大家的需要。开展的第一天,天气闷热,上午大家刚刚抱怨完展馆内外的热度,下午参展方就给大家准备了绿豆汤,并在第二天加大了冷气的供应。种种服务的小细节让读者和参展方很是感动。
4天的书博会落下帷幕了,但是我相信它一定会在这座古都的文化建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