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祝勇:我们这代人通过阅读认识西方,带着文化的眼光去“观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魏玮 李长宏 管一桦 编辑:魏玮 2019-08-14 22:20:59
时刻新闻
—分享—

DSC_0918.jpg

祝勇分享阅读感悟。

红网时刻8月14日讯(记者 蔡娟 魏玮 摄影 李长宏 摄像 管一桦)今日,2019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开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龚曙光《满世界》读者见面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层举行,现场座无虚席。《满世界》作者龚曙光与祝勇、李伟长等名家并肩而坐,以“在世界的来路上逆行”为主题分享新作、展开对谈。短暂而精彩的名家对话,令申城书迷备感惊喜又意犹未尽。

作为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通过《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系列作品,以故宫作为样本和入口,从而洞悉和展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它的这种无穷的魅力。而龚曙光这本《满世界》是以旅行的目的地作为入口和样本,从而把握一个民族、一片疆域、一部部历史。龚曙光是打开世界之门,看文化迷宫;而祝勇是打开神秘的故宫之门,看文化世界。二者有哪些相通与不同?

“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因为通过故宫也是看世界,龚老师通过世界也是看我们自身。龚老师讲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复制的一代人。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觉得我们的心路历程有很多相似的国家,我们在前往这些国家的时候,尽管可能也会购物,但是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带有人文的眼光观察这些国家。”祝勇说,50后、60后这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在成长、读书、求学、工作、写作,对西方、对于外部世界、对于外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对西方的认识,首先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他认为,这可能是他们跟当下90后、00后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这代人出国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西方的文学和文化作品的阅读,所以我们一出去,首先带着一个人文的关怀去看待外部的世界。”

分享会上,祝勇表示,带着”文化视角“去旅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特别重要。“《满世界》这本书里面讲到去俄罗斯,到莫斯科下飞机最惦记的是去托尔斯泰故居。导游是90后,他就非常不理解,大老远从中国来为什么要用一天的时间去一座两层的小楼。这有什么可看的?托尔斯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份量太重,到俄罗斯如果只看一件事情肯定是看托尔斯泰故居,而不是去看其它玩的、购物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大的一个特点。当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写的东西是在观察。不论是观察自己的故宫、自己的文化,亦或是西方外部的文化,你不自觉地就会带着文化的眼光去观察。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对于更多普通的大众读者来说特别重要的一点。”

作为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直言不讳地说:“每年故宫接待的1700万游客里面,有超过1000万以上都是‘瞎看’的。从我的感官和接触来讲,大多数人来故宫是看热闹的,并没有什么文化诉求。”因为有的时候,我会戴着工作牌从游客区经过。很多游客一见到我,就马上过来问,‘老师,甄嬛住哪儿啊?’经常把我问住。”祝勇认为,《满世界》里的文化视角,对于很多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弥补。

谈及当代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姿态和心态,祝勇说,“当今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心态特别微妙、也特别的复杂,最难拿捏。当你落到文字变成一本书的时候,最难拿捏的就是‘心态’。中国人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对外面的心态一直是漂泊不定的。要么是“大国心态”,看不起外国的东西、把外国的一切看成奇技淫巧,中国天下之大无所不有,你们外国的东西就根本不当一回事。要么就是就是‘小国心态’,说白了就是‘崇洋媚外’。其实这两种心态虽然都藏在人们的心中,但是有很多外化的表现。实际上,这些心态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祝勇说,在《满世界》中,他不仅读到了作品的文学性和作者的文字功力,更看到作者对待世界的心态平和,并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书中有一句话,我感触特别深,‘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善于批判世界,而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批判自己’,我觉得特别的深刻、特别的到位,能够看到不同、能够看到优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国国民应该有的心态。《满世界》表面上是一个很优美的、很文学化的一本纪游书,实际上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思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