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学表达与考古奉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杨耘 编辑:施文 2019-09-09 11:55:52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科学表达与考古奉献——简评《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出版价值

从理论上讲,石刻的消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现在所做的一切保护工作只是在延缓这种趋势。运用图片、拓片、文字及现代科技手段真实记录、保存和展示古代大足石刻的基本状况,是重庆出版集团新近推出的《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的追求。

跨越:突破既有编纂和表达方式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总称,始凿于初唐(公元7世纪中叶)。1999年,大足石刻以“无与伦比的天才的艺术杰作”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3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和最后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40年来,大足石刻相关出版物数量很多,但大多为文字类图书,图册也多为艺术类书籍。为改进过去大足石刻系列出版物未全面系统汇集、整理和研究的问题,《大足石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编纂者决定采用考古报告的形式。从实施规划的2003年年初到完成出版的2017年年底,长达14年之久。经过14个寒暑不舍昼夜,终于完成11卷19册的皇皇巨作,包括文字约252万,图件3539张(测绘图、等值线图3230张,展开图、效果图、示意图等309张),图版5100多张(造像图版3622张,铭文及拓本图版1548张)。

大足石刻研究院课题组作为《全集》的编纂者,一直在努力寻求考古调研与编纂方式的新突破。本书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作为学者和管理者可谓辛苦操持。对于《全集》,除全线指挥外,他十几年如一日的习惯是:白天处理院务,每晚8点到次日凌晨2点审改全书文稿——非极端热爱和信念坚定者恐难以如此勤勉和持之以恒。

重庆出版集团专门购置专业设备和交通工具,组建了以集团美术分社副社长郑文武领衔的拍摄团队,在5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按照课题组提出的拍摄大纲开展全面的拍摄工作。图版拍摄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需要搭架的高空拍摄,必须艺高人胆大。在首次拍摄完成后,还要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和编写、编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数次补拍。除拍摄石刻造像外,团队还完成了铭文实物及拓片拍摄。拍摄图片数量之巨已无法统计,仅图书正式出版所采用的图版就达5100多张(包括造像图版和铭文及拓本图版)。

2010年10月,重庆出版集团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全集》的出版工作时,现场调查记录、考古测绘、图版拍摄、铭文拓片、报告编写才刚刚起步。2010年10月到2016年7月,重庆出版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小卫,现任党委书记、总编辑陈兴芜,副总编辑王怀龙先后率队到大足,与黎方银主编共同召开了三次现场工作会,建立了考古报告编写过程中原则性问题及时处置的工作机制,还就图书定位、体例、版本、出版事宜、衍生品开发及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进行了认真研判,以推动报告编写与后期编辑之间的相互衔接。

2011年12月,重庆出版集团初次收到第一卷稿件,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审稿、编辑、校对团队。前三卷几易其稿,反复商讨,才最终确定了统一的编辑体例。此后,他们仍不断商榷具体化、细节化、审美风格以及繁难问题的处理等事项。由于项目体量大,考古调研和编纂方式屡屡创新,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进展缓慢。2015年年初,各卷编写工作接近尾声,来稿陆续集中至出版集团。出版集团编校团队不遗余力抢抓时间,投入工作。在出版印制环节,采取先排版、后审稿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每卷的修改大多在10次以上。这种方式虽方便了编写和编辑人员的审改,却给承担印制的重庆新金雅迪艺术印刷有限公司额外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甚至导致推版。

奉献:遵从初心志在创新

《全集》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重庆市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以及2003年度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科研课题、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各主管部门对它的完成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基于考古调研和报告编纂的工作进度,项目不得不申请延期完成。笔者曾和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分社社长、总编辑郭宜探讨过编纂《全集》为什么如此耗时和艰难。兹实录我们的探讨意见如下:

第一,野外抢救进度慢。《全集》除记录石窟寺外,还包括它周边区域的各类文物标本遗存。所涉及的5处石窟寺分布于不同地域(有些分布在大足区境外),龛像编号共计400余号,规模较大,石窟造像内容丰富,所涉专业知识庞杂。现场的文字记录、测绘、拍摄,极大地受到行政规划、天气、石窟本体病害等因素影响,大部分石窟长年裸露野外,有植物根系、藤蔓、霉菌、渗水等直接危及石窟造像的病害,必须待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后才能进行拍摄。此外,有限的专业人员要参与现场多个工作环节,精力有所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进度。

第二,考古人员欠缺多。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和三维测绘两项现代技术,使石窟测绘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但它离不开考古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现实却是考古专业人员调配颇费周章。

第三,文稿编纂难度高。《全集》编写中,需查实辨证,统筹兼顾,极为耗时费力。在野外成果基础上,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系统梳理,确保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具体到字词运用、图件和图版的选配等,皆需细致考量。

第四,自加压力增卷帙。《全集》最初确定的出版规划中,并未有现在第10卷和第11卷的内容。2015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接到敦煌研究院程博先生提供的信息:1940年年初,梁思成、刘敦桢等中国营造学社部分成员在大足考察期间所拍照片,保存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在梁思成夫人林洙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支持下,收集到梁思成等人当年所拍照片。编纂团队将此前及此次收集到的部分历史图片结集出版,是为第10卷。第11卷内容则是应审稿人丁明夷先生提出编制全书索引,以方便查阅建议而编纂的。编纂团队明知该索引编制量巨大而繁琐,参编人员缺乏经验,可资参考的同类索引又极少,仍奋力完成了编制任务。

第五,后期编纂周期长。《全集》各卷大多为文本卷和图版卷,编纂者需要对文字、测绘图、照片、拓片等进行细致科学的编排,往往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才能做到“齐、清、定”。如测绘图的使用,除需要现场调绘外,还要在室内对其线性、颜色、图例、比例尺等要素进行规范处理;如文字修订,需到实地核实后才能最终确定。

第六,审校流程要求高。《全集》作为档案性质的工具类图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艺术性等特点,且具有独特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审校耗时大大超出预期。

《全集》如愿完成!国内权威专家认为它体现了以下创新:

一是按区域和编号序列,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大足石刻的发展历程和现存状况。对大足石刻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整理。

二是新增以往出版物所没有的拓片、线图、测绘图和没有出版过的石刻造像内容。图版拍摄为180度扫描,科考式照相,兼顾科学性、文献性、学术性和艺术性。

三是运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和三维测绘两项现代技术,实现考古测绘,摸清大足石刻家底,并使它的保护修复有了明确的“施工图”。

四是纳入大足石刻年表、大足石刻研究文献目录、大足石刻异体字对照表等,提高了《全集》的研究使用效率。

五是第1卷至第8卷分为上下两册,实现文图对照,以方便阅读。上册为文本册,主要包括报告文本、测绘图、示意图等;下册为图版册,主要包括造像、铭文及拓片等摄影图版。

《全集》以其科学保护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将中国考古推向新的高度,成为迄今为止关于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权威的考古研究报告,填补了出版史和考古史的空白。

如果把这部《全集》比作是凝固的艺术与流动的历史,似不为过:它是如此深刻地洞悉时间的奥妙,连接历史与未来;它是如此艺术地呈现严肃而多主题的宗教信仰,执着而意趣丰富;它是如此精妙地表达我国晚期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景象,打通过往与现实;它又是如此精准地展现科技魅力还原造像骨骼,揭开石刻的神秘面纱!

《全集》无愧于大足石刻这座石窟艺术丰碑的科学表达和考古奉献。

(作者杨耘系《大足石刻全集》责任编辑之一,编审,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大足石刻全集》简介

《大足石刻全集》是重庆出版集团自主策划实施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庆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由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出版集团联合编纂出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华宇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学者、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其科考、编纂、出版工作历时14年。《全集》对大足石刻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整理,按区域和编号序列,利用传统的考古学研究手段,并充分借助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大足石刻的现存状况,为文化遗产保留一份珍贵的史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