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纸质图书馆配市场未来并不悲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张君成 编辑:魏玮 2019-09-23 15:12:21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17日至18日,由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15届(秋季)全国地方版图书博览会在广西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同期举办的“馆藏与出版”论坛上,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三方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专家们的主题报告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目前馆配行业资源和各图书馆的优势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以一个整体互联的模式存在着,三方需要更好地互通有无,促进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纸质图书未来未凉,出版单位配合图书馆需讲策略

当下电子图书已成为不少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开始对纸质图书的馆配未来感到悲观。而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洪元认为,虽然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但是绝对数量并不低;而且高校图书馆本科教育是核心,为本科生建立纸质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

张洪元认为,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纸质、数字、多媒体三大形式的文献体系,尤其是要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组织体系和通用投资体系,要运用专业的、智能的系统,进一步强化纸质图书的内容。“比如高校图书馆在纸质图书采购上,可以从查阅的角度购置品种,保品种数减复本量;同时为每个学科制定详细具体的圈选办法,以保证纸本体系的完整。”

纸质图书采购理念的升级,除了需要高校图书馆制定规划外,还依赖于出版单位的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市场与教学服务部副主任张佳在报告中分享了高教社应对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品种、结构和服务方式上的重要变化:从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升馆配服务、引进经典学术著作、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着手,凸显高教产品的高端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实践经验。

出版社图书馆互相支持,多领域多介质满足文献需求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汤文辉看来,出版业与图书馆有着天然的联系。广西师大社的社科人文类图书,大约有1/6会进入图书馆。而图书馆馆藏特色资源也会成为出版社重要的选题来源,特别是文献资料类图书的选题来源。“可以说,出版业与图书馆是有着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关系。”汤文辉如是说。

汤文辉认为,图书馆从自身服务对象的特点出发,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往往是多种类型、多种载体形态的综合,出版社也要以高质量的产品来满足图书馆的需求。

汤文辉以文献资料类图书为例,广西师大社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就将出版重点放在学者研究急需而通常又不易获得的珍稀资料的影印整理出版方向上。“这方面的价值定位与选题遴选,我们也常表述为‘抢救性整理出版’,即以抢救式出版避免其湮灭失传,以适度整理提升和扩大其研究价值。”

而广西师大社在坚持纸质出版的同时,也是较早关注数字化、数据库产品研发的出版单位之一,并积极与学者、科研机构、图书馆展开合作。汤文辉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出版过《古今图书集成》光盘版后,相关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当下数字技术向各行业下沉渗透的背景下,广西师大社正积极探索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途径。

馆配码洋总额小幅增长,行业需对数据进行细致管理

全媒体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图书高效地上架流通,图书馆需要建立采购模型,注重核心数据的积累,实现从以图书管理为中心到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开慧在主题报告中首先分享了基于2019年上半年1300家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馆配码洋总额小幅增长,书价提升8.14%;高职高专院校馆、县市级馆复本量增幅领先。2019年上半年参与馆配的各类型出版社中,科技社以22.63%的码洋份额排名第一,同比增长0.39个百分点;社科社排名第二,其22.59%的码洋份额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在前10名的出版社类型中,降幅最大的是古籍社,以3.06%的码洋份额排名第八,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而增幅最大的是文艺社,码洋份额为10.15%,排名第四,同比增长0.42个百分点。

唐开慧表示,这些数据能够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决策支持,而当下馆配行业面临着多学科,多方向,多使用群体的数据分析,如何利用好数据成为关键。以图书馆为例,它们面临着如何通过信息网络化的技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提升新书到馆速度来扩大图书馆影响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问题。

“据我们统计,出版单位平均每年出版40余万个品种,当年出版新书20余万种,而图书馆每年的采购均量在2万到5万个品种,其中既包含当年新书,也包含往年的缺藏、补漏和追加复本。如何在这么庞大的数据基数内,精准定位到本馆所需书籍,也是一直以来各图书馆的难题。”唐开慧道。

为此唐开慧建议,在面临多样化需求过程中,需要对行业数据进行标签化管理;不断完善及丰富有特定代表意义的标签库,在定制化需求中能通过标签化的数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通过信息化工具,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方便、更快捷、更系统化地落实到资源建设中来,共促行业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张君成

编辑:魏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