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佳(左)和尹传红在“甲骨文学校”系列分享会上。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是汉字衍变的源头,也是中华千年文明的标志,极具象征意义,而对于学者们而言都是冷僻的、不知所云的甲骨文该如何让小朋友们产生兴趣,作家黄加佳用自己新出版的《甲骨文学校》做出了尝试:
《甲骨文学校》讲悠悠、田田和小布丁偶然利用从“鬼市”淘来的甲骨文残片,通过家里的帐篷,穿越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三人潜入“甲骨文学校”学习,看到许多不曾见过的东西:人身鱼尾的鲛人、会飞的耳鼠、双头的并封、巨大的饕餮、大耳垂膝的聂耳国人、浑身长毛的毛民国人……在不断惊奇中,他们还发现,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展开,小朋友们的人身安全也面临着威胁。
和历史读物不同,《甲骨文学校》用轻松幽默的幻想故事,介绍了“中国的小时候”——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黄加佳发现孩子天然喜欢读与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比起帝王将相的故事,他们或许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更感兴趣。《甲骨文学校》把真实的历史史料和虚构的冒险故事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重回历史现场,跟古人一起吃、玩和冒险。
《甲骨文学校》的配图中复原了当时的场景,如司母戊鼎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陶范法”,作者写道“火红的铜液如岩浆一般,从熔炉下部的孔洞中流出,注入地上已经挖好的土槽中。铜液像红色的火蛇,在地上流动着,织成一张狰狞的火网。”
书中也穿插了对于甲骨文解析的段落:
《甲骨文学校》中也巧妙地设计了一些矛盾冲突,如在一个盛大的庆典前夕,因为王后身体不好,他们想安排一个祭祀让所有六岁以下的孩子作为祭品,从现代穿越到历史的悠悠三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带了手电筒、鞭炮,用这些来吓唬古人,因为他们没有看过手电,他们假充是太阳神的使者,这样的内容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的地方。
《甲骨文学校》
目前,“甲骨文学校”系列的第二本《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也已经出版,这本书以《史记》《汉书》等为参考,延续了上一部的人物设定,讲述了主人公悠悠、田田和小布丁,凭借考古现场一颗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来到西汉,帮助张骞摆脱匈奴的监视,踏上了出使西域道路的故事。
《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
黄佳加也介绍,写作《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时,她将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佐证的政治、宗教、文化、衣、食、住、行等,糅入冒险故事中,“比如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就是独目妖怪来了,这个妖怪就是我根据《山海经》里的记载的一目国人创造的,但是不约而同,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当中也提到阿尔泰山附近生活着一个一目国人,更有意思的是,在新疆还有很多壁画当中画有一目国人的形象,但是我们觉得他更像戴着头盔的外星人,所以我脑洞大开,其实也不只我一个人说过新疆曾经有外星人基地存在,很可能几千年以前的人看到的不是一目国人,而是脑袋上戴着视窗的宇航员。”作者谈道。
《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说:“其实历史很有意思,不像我们想象的干巴巴地看一个年代,历史有意思是里面有很多鲜活的故事和细节,在这本书里都能得到体现。比如现代的孩子穿越回三千年前,小布丁想到自己妈妈也逼着自己报跳舞班觉得跳舞很没意思,但另外一个很懂历史的小孩说,古代的跳舞是有特殊含义的,跟祭祀一样是很正规的仪式,因为古代人对自然世界不太了解的时候很敬鬼神,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操纵我们人生的鬼神。这样的历史的内容都在书中表现得很充分。”
据悉,《甲骨文学校》的第三本正在紧锣密鼓的创作之中,在内容上作者将继续挖掘厚重的历史素材,把诗词、音乐、民俗、服饰、建筑、饮食、节日等等不同方面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热点,融入进青少年喜欢的冒险幻想故事中。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回归本源,进行知识体系的储备和建设,打心底理解并爱上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高丹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