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图书装帧设计有时就像“调酒”,设计师围绕书稿内容,尝试用不同的配料和调制方法配置出口感香醇、回味悠长的作品。而与之对应的“品酒”重任,往往首先就落在了编辑的身上。图书设计中“调酒”与“品酒”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负责“调酒”的设计师,更加关注如何通过作品阐释其审美情趣与艺术主张,个人色彩更为强烈,且呈现方式也是千变万化。而负责“品酒”的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个品评者,则需要重点考量设计作品与目标读者的契合度,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不同风格的设计方案,我们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以便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为我们指明了思想、温度、品质3个维度。我想这3个维度不仅仅是新闻工作的遵循,而且也是我们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遵循。对于图书装帧而言,身为非设计专业的编辑要当好“品酒师”,可以把这3个维度的交相呼应、相互匹配作为衡量设计质量的着眼点。
思想的匹配
思想是出版物的灵魂,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而装帧设计正是引导读者踏上这座桥梁的领路人。
首先,在设计的构思立意阶段,编辑需要提前介入。范用先生说:“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这是图书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图书设计的难点。由于出版时间的限制、所属领域的不同,单靠设计师自己,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书稿形成透彻明晰的认知。这时,就需要编辑提前参与进来,把自己在审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与设计师充分沟通,重点围绕“想要对读者说些什么”这个主题,和设计师共同提炼设计素材,从书稿内容中发掘能够引起共鸣的可创意元素。
其次,在进入具体设计后,编辑需要充分授权。编辑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审美倾向干涉设计师的创作,至于采用什么样的巧思和技法将设计意图转化为设计语言,由专业设计师全权处理。
最后,在品评完善阶段,编辑需要重点品评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意图表达是否明确。要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衡量读者是否能够看懂设计师的设计语言。二是拒绝平庸。综合考量设计主体是否鲜明、独特、透彻地表达出了图书内容中的人、事、理。三是守正创新。设计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既要打破“常规”,又不能脱离“常轨”;既要有所突破,又不可随性而为。设计的创新只有在符合目标读者常规认知和惯性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意境之美。
温度的匹配
温度是埋藏在图书内涵里的,是埋藏在读者潜意识里的。温度的匹配需要根据不同书稿内涵、属性决定其面貌形态,使内容与形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进而形成意蕴之美。
在进入具体设计之前,编辑需要和设计师重点围绕“想要让读者感受到什么”明确设计基调,大致规划出色彩、成品尺寸、材料、工艺、版式等。
在设计师完成设计后,编辑需要着重品味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中情感、态度的表达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否充分,特别要注意封面与内文、整体与局部气韵的协调统一。二是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平衡,特别要注重对易读性的体悟。易读性是温度表达的敲门砖,读者只有在流畅、舒适的阅读环境下才会感受到图书的温度。比如时常放在我们案头的《现代汉语词典》,设计庄重,结构稳定,主次突出,既把握住了工具书的特点,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质的匹配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我们阅读一家出版社的几本图书后,头脑中便会对这家出版社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这个印象的产生源自于出版社对出版物的品质要求,反映着出版社的责任担当,与出版社的理念、文化紧密相连。
图书的设计如何与品质相匹配,在笔者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设计直观有效地展现出版社的企业文化。以党政类出版社为例,我们的工作实质是弘扬传递鲜明的政治导向与价值取向,设计的整体性上就需要特别注意对格调、品位的把握;我们的专属色来自国旗、党旗,图书设色中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红黄色的研究;我们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设计环节就需要制定更为精细的设计规范;我们的工作作风朴实无华,设计的表达就需要更加简洁有力;我们的图书重在学用,设计过程中在成品尺寸、用纸、文字、版式结构等方面就需要融入更多对实用性的思考。而以上这些对于设计师特别是外请设计师而言,往往是不甚了解的,需要编辑及时予以辅助完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当我们集中在思想、温度、品质3个维度思考之后,回头看时会发现,为推动各种概念、理念的形成,我们始终在为设计做着“加法”。所以,在“品酒”的最后,编辑需要跳出细节,回归内容本身,和设计师一起打磨作品性格,为设计做好“减法”。让我们精心制作的这杯“美酒”凝练出更为独特的味道。
(作者单位:党建读物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内文
《东西方文化评论》
《现代汉语词典》
《叶雨书衣》
《中国建筑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高楠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