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出版业可能难以迎来旅游等消费行业的“报复性反弹”,如业内人士所言:出版市场缺乏大量的新书补充活力,无论是出版社、书店还是读者,都遭遇了一个短时间的空窗期。
然而,疫情期间,同样作为文化产业的知识付费领域,这样一组数据却逆流而上:得到平台上线的免费专区课程领取人数超45万;喜马拉雅平台助力“停课不停学”,推出针对儿童、学生的免费教学资源,亲子儿童类内容日均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参与直播活跃用户数和打赏金额在春节期间也有明显峰值;蜻蜓FM设立“战疫情”专区,平台用户总数呈明显上升态势。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2019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63.1%的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主要以职场技能类内容为主,超九成用户表示对其购买的知识付费产品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疫情结束后,可以预见的是,大众对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的依赖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阅读方式、获取内容的渠道以及内容的传播方式都将加速转变。疫情让出版单位意识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在知识付费产业风口优势下,出版社进军这个市场,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理顺岗位设置 改革考核机制
一些出版社目前并没有设置数字出版或融合出版专业部门,对知识付费业务抱着试水的态度让传统编辑兼任。而纸质出版思路和知识付费产品生产运营的思路相距甚远,知识付费是一种独立的产品形态,需要像图书的出品过程一样拥有强有力的策划来确立选题,依靠有经验的编辑主持全局,还需要配套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按知识付费产品一般的生产流程来说,前期选题的确定、作者的选择、资料的搜集和内容写作方面均耗时较长。内容确定后,进入音视频处理过程,完成后就进入运营分发环节。这一环节,同样需要不断地投入营销,不断开发开拓产品的推介和销售渠道。知识付费想要在用户群体中形成品牌效应,前提就是要达到一定的产出数量,还需要不定期地生产出人气爆款以撬动和留存用户。
因此,如果想把知识付费业务做好,需要全流程的配合、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支持的体系。让传统编辑兼任知识付费岗位,试图“吃着火锅唱着歌”“录着音频编着书”就把新兴业务做起来,恐怕是不现实的。
此外,对于知识付费业务,还需要出台配套的考核制度。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出版社难以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知识付费产品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大多数出版社里,对编辑工作量的考核是通过码洋来完成的。而知识付费的指标考核主要有订单流水(单件产品的定价乘以它的实销量),也有点击量、利润、交易额和覆盖率等其他考核指标。对于开展知识付费业务,改革考核机制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实现有效激励。这种考核机制不必一成不变,可以尝试建立灵活务实的考核机制,比如借鉴现代企业合伙人制度大幅让利于有意愿有能力做好知识付费业务的编辑,从根本上激发编辑的运营积极性。
深挖资源优势 精准定位用户
知识付费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精品,还需要瞄准用户需求,结合自身业务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因而,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找准定位很重要。随着知识付费的深入发展,只有紧跟用户需求变化,提升服务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业务的持续发展才更有保障。
大众化出版机构如中信出版、三联生活周刊等,专业出版社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都是利用自身资源在知识付费领域走在前面的佼佼者。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中读APP推出“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专题,定位城市中产用户,曾在一个月内销售2.8万份,收入近300万元,在当月全国知识付费课程排行榜上取得排名前三的骄人成绩。
专业出版社拥有丰富的专业内容资源积累,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在本领域具有很高的品牌认知度。同时,其专业图书的读者和知识付费的用户高度重合,从而节约了推广成本,这些都成为专业出版社开展知识付费业务的强大优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近年来上线了中国建筑出版在线知识服务频道和“建工社微课程”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在线服务、在线购书、在线听课等功能。经过近3年的发展,用户总数突破180万,项目年营收达数千万元。
与新兴的知识付费平台相比,出版社有作者、有品牌、有专业编校队伍、有内容资源,运用好这些优势,加快知识付费业务布局,可最大限度解决知识付费产品良莠不齐、信息碎片化等问题,从而深度参与这个市场,享受到未来知识付费行业的更多红利。
精选合作平台 建设自有阵地
畅销书无论放在哪个电商平台几乎都会畅销,而知识付费产品有明显的平台壁垒,不同的平台其用户特征和消费习惯显著不同。尽管知乎、千聊、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等平台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线上课程,涉及众多领域,但平台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在合作中,应充分考虑平台用户与自身内容产品的契合度,精选合作平台,加强出版社与知识付费平台的合作与互补,快速有效地进入知识付费领域。由出版社提供内容产品,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渠道推广,这是目前许多出版社已经采用的合作模式。
在合作中有些知识服务平台只参与后期抽成,不参与前期策划和沟通,这对出版社的内容生产极其不利,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出版社决策成本过高,带来的投资损失也只能由自己承担。因此,出版社仍要致力于搭建自有平台,这样相对自主性较高,用户数据方面更容易把握,有利于做好基于用户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优化内容定位和产品经营,高效精准地提供更丰富、更细化的内容产品。
融合发展本就是大势所趋,疫情之下,开发多形式、多维度的内容产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出版单位的共识。知识付费在给出版社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