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100周年,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将于8月21日联合多家场馆共同推出“不忘初心伟大征程——从建党到建国红色文物史料展”,首次展出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 、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
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主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协办,共展出来自各家博物馆、纪念馆的藏品97件,其中珍贵文物49件,首次展出的展品11件。
展览分为:序厅“点亮中国”、第一单元“东方破晓”、第二单元“星火燎原”、第三单元“中流砥柱”和第四单元“夺取胜利”,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经历了从党的创建到国共两党合作;从大革命的失败到走上长征之路;从统一战线全面抗战到内战爆发,直到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馆藏)
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馆藏)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该同盟委托,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纲领。1872年至1893年,他们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了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尽管它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震撼了整个世界。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使用的菊花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馆藏)
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成立于上海,其主要任务是联络和团结工人,开展工人运动,为争取组织工会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直接指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安源路矿、开滦煤矿、京汉铁路等工人相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5年5月,因全国总工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历史任务而宣告撤销。
这方菊花砚是1922年马林与高君宇、罗章龙等作为书记部的工作人员使用的。马林是荷兰社会活动家,1921年至1923年期间,他受列宁委托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中国,帮助筹建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了以国家统一、民族解放为目标的国民革命。他离开中国后,砚台就由高和罗使用。高君宇病逝后菊花砚一直由罗章龙收藏。直至20世纪90年,罗章龙将其赠送给马林的女儿西玛作为纪念。
《向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馆藏)
《向导》是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个政治机关刊物。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周报。亚东图书馆印行,发行量最高曾达3万份。1927年7月18日出至第201期停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主编。该刊以指导国民革命运动为宗旨,旗帜鲜明地阐述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舆论宣传和政策指导的作用。
陆铁强开会用的油灯(首次展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馆藏)
共产党员陆铁强从广州农讲所回来后,在崇明领导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减租减息,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他当时晚上开会时使用的油灯。
贺页朵的入党誓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馆藏)
“牺牲个人,言首糹必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此次展览中一份引人注目的入党誓词,也是中国共产党现存的最为独特的入党誓词。它出自于江西省永新县北田村贺页朵之手,虽有别字,但却再现了这位农民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
1927年,贺页朵毅然投身革命。由于表现出色,在1931年1月,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这份入党誓词尽管24个字中有6个错别字,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对理想的执着。自从义无反顾地写下誓言的从那一刻起,贺页朵就以革命者的身份,真正投入到党的事业中。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将自己的榨油坊设为秘密交通站,为东南特区及红军搜集情报、运送伤员和食盐药材。
红军长征后,贺页朵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严守秘密,他将入党誓词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永新,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誓词交给了他们,使之成为无数农民党员在求解放的艰难历程中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见证。
段德彰参加党的七大的代表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馆藏)
段德彰(1913-1999),江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红军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以及辽沈等重大战役。
1945年4月23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会议为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段德彰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大会,这是他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证。
华北学联联络部联络证
1948年底,苏东海因参加地下革命工作被捕。次年1月出狱后,受华北学联委派,担任华北学联中学联络组部长,负责联络一部分中学,为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准备。此证件后由苏东海捐赠给首都博物馆。
学生要和平、反内战漫画
展厅中有一组栩栩如生的漫画,这是70多年前由上海学生创作的。
1946年四五月间,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危机空前。由中共上海学委布置,从6月中旬开始,交大、约大、沪江等大学纷纷成立反内战团体,投入到爱国民主运动。19日,学联举行上海市学生争取和平联合会成立大会,各校以画漫画、出快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极其广泛的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宣传活动。
此后,中共中央南京局决定:在上海人民已进一步组织起来的条件下,选派代表赴南京请愿,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并举行全市性的反内战示威游行。活动由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出面组织发动,推选出马叙伦等9名人民代表赴京请愿。23日,5万多名工人、学生、教师、职员以及工商、文化等各界民众高举大字横幅,手持漫画纸旗,聚集上海火车站,掌声、欢呼声、锣鼓声、爆竹声、歌声、口号声响成一片。当天下午,请愿团抵达南京下关车站却遭到特务的围殴,消息传来,全国各界群情激愤,上海更是一片抗议暴行的呼声。
如今这些经过岁月洗礼依然震撼人心的作品被精心收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恽逸群手书的“临时证明书”
略微泛黄的“临时证明书”咋一看只是薄薄的一页纸,但却让持有者叶诚在半个世纪后回想起来仍有“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之感。叶诚当时是从解放区先期进入上海的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记者。从丹阳动身时,总分社副社长恽逸群亲手交给他两张“采访证”,其中这张就是恽逸群亲笔书写的“临时证明书”,便于叶诚在地方单位采访时使用。
由于那时上海尚未全部解放,叶诚就从昆山、松江绕到浦东东昌庙,渡过黄浦江进入市区。5月26日,他来到上海人民保安总队南区指挥部(管辖苏州河以南地区)采访。指挥部了解到他的采访要求后,为其开具介绍信,到静安寺附近的英商电车公司内上海人民保安队3大队9中队去采访。当时的39名队员挺进到解放军警戒线以外300多米的汇山路(今霍山路)电车分厂。在那里收容俘获了被解放军打散的国民党残兵196人,并收缴了一批枪支弹药,还把打坏遗弃在此的国民党军一辆装甲车、一辆中型吉普车修好,送交解放军。接
着他们又迅速清除障碍物、修理好沿途通车电线,为恢复市内交通做好了准备。于是,叶诚就将这支队伍的事迹写成新闻通讯刊登在《解放日报》创刊号上。
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叶诚的女儿叶沂萌、外孙刘心佳将这份珍贵的采访证捐赠给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