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吴凡:上海公共卫生体系是城市“防火墙”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编辑:魏玮 2020-08-17 10:07:1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疫情防控中,上海之所以取得骄人成绩,重点在于上海有较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面对疫情的‘防火墙’。”8月16日,在上海书展的《当下与未来》的新书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疾控女侠”吴凡介绍。

新书发布现场

《当下与未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吴凡和公共卫生专家汪玲所著。全书以疫情亲历者、研究者和战斗者的抗疫轨迹为主线,从多个角度描述全国同心协力、共抗病魔的历史瞬间,也记录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上海疾控中心、上海预防医学会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致辞中,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对这段艰苦岁月最好的致敬,是忠实记录这段历史,并书写新的历史。”她期待,能有更多专家学者像吴凡、汪玲一样,为守护上海城市安全和人民健康,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医学人才培养,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发展改革,做出更大贡献。

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上海面对疫情的“防火墙”

发布会现场,吴凡提到,在全球饱受疫情困扰之际,上海之所以能取得疫情防控的骄人成绩,重点在于有一张较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网络。目前,上海已经形成由市级定点医院和医疗机构、区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一旦有病人出现,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把他诊断出来,这个非常重要。”吴凡说,但是,光有诊断能力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向上追溯”和“向下追溯”,即在最短时间内追溯到病人的感染来源,同时发现身边的密切接触者,并且快速把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隔离出健康人群。

“这样做,是在病人和正常人群之间构筑起一道防火墙,也是建立一道安全带。如果大家问我,为什么欧美国家无法控制疫情的扩散,中国却做到了,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最终就要归功于这支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吴凡表示,“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实现2月8日起复工复产,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制度和管理的优势。”

据了解,《当下与未来》一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记录“疾控女侠”吴凡的百日抗“疫”轨迹,从“一人、一校、一城、一国、一世界”的视角多维度还原上海、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的历程;第二篇记录了上海医学院“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一幕幕生动案例。

第三篇集中展示近年来国家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阐述“全健康”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视点,推进“新医科”培养模式改革;第四篇记载了上海疾控中心“曲突徙薪”20年历程,概括上海公共卫生30年发展的实践与启示,总结国内医学教育70年成就,并分析新时代“5+3”培养体系下医学教育面临新问题和改革新路径。

《当下与未来》

面对未来,防患于未然

谈到写作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吴凡提到,自己感怀于百年不遇的疫情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感动于学校曾经的学生、今天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感动于抗疫中每个人的故事,复旦这座学校、上海这座城市以及整个国家的奉献,使得她最终决定动笔写下此书。

在她看来,这场战疫的历史没有局外人,所有人都是亲历者。“作为曾经的公卫人,今天医学教育管理者,我觉得自己有更多的责任去记录、观察,去思考、提升。”

“读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当下’,个人做什么,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做什么。在这本书,你可以找到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成才之路,也可以找到公共卫生专家服务国家需求的探索之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之路。”同时也能启迪当下,为社会培养更符合时代之需、未来之需的人才。

在吴凡看来,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上海在全国率先颁布“公共卫生建设20条”,目标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重点围绕加强体系建设、加强机制建设、加强能力建设、强化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上海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这些举措,使她对上海的未来充满信心。

“今天总结当下,就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和准备未来。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我们时刻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吴凡表示。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编辑:魏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