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悦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为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提供了指引。向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宣传教育、科普传播,出版人责无旁贷。
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组织的首次“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12.5%。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15岁—69岁的人中,只有不足13人具备基本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让公众认识到提高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出版人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使相关出版物提质增效。
细化读者对象。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分别为16.9%和8.1%;15岁—19岁居民基本知识分类素养水平仅2.2%。可见,农村居民和青少年素养水平亟待提高,而同质化的出版物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有的放矢、精准对焦才能彰显出版价值。
丰富载体平台。随着传播方式的立体、丰富、迅捷,对于公众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引导与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出版人应积极适应移动化、碎片化、平台化的传播态势,运用动漫、视频、音频、游戏等形式,应用VR、AR、MR等新技术,做到线上线下互补、纸质图书与多种媒介联动。
启发科学思维。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并非一日之功。在这一过程中,出版物不应仅做相对简单的知识灌输,还应由知识导向转变为思维导向,重视启发公民的科学精神与探求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学习观念、理性判断。
在这类出版物供给上,出版人应从求数量规模向重质量效益转变,通过将精准对接读者需求的高质量内容,进行多媒体呈现、多平台传播,进一步在全社会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孙海悦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