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红雨
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通称“科幻十条”),不仅引发电影界高度关注,也引发文学出版界热议。8月26日,中国纺织出版社举行“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及其影视转化”专题研讨会,有关人士就“科幻十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线下、线上研讨。
科幻热是综合国力使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科幻文学从文学领域的细枝末节发展成为热门领域,是我国科技进步及综合国力增强的一个侧面体现。
科幻文学、科幻电影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在于其是科学与想象的智慧碰撞、科技与文艺的力量交融的具体表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认为,“科幻十条”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对科幻文学创作者、电影人、出版人而言,开启了新征程。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海外影响力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表示赞同。姚建彬说,研究显示,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名片。中国科幻产业的起步,吸引了不少西方从业者关注,比如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启动的“中国科幻文学翻译计划”,就缘于中国科技强国梦建设的现实。
科幻图书是科幻电影土壤
科幻文学作品是科幻电影制作的源头,科幻文学作品转为科幻电影需要深耕精作的土壤。王挺表示,其“惊喜地看到科幻电影的上游从业者,包括中国纺织出版社在内的科技出版社,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辟科幻文学板块领域,为科幻文学创作提供土壤与空间。”
而为新涌现的科幻文学创作者们提供蓬勃生长的土壤和绽放光芒的舞台,正是中国纺织出版社开辟科幻文学出版板块的初衷。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伟良认为,“科幻十条”为科幻出版带来了新机遇。中国纺织出版社作为科幻产业链的上游,将借助国家大力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广大创作者的活力,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源头活水。
中国娃需要国产科幻偶像
来自会上的一组信息显示,当前,在中国热门的科幻人物形象中,90%以上为西方舶来品。在校大学生对科幻文学研究普遍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研究成果的例证也多为西方舶来品。
“打破中国孩子对科幻人物偶像的单一选择,是中国家长的迫切需求。”《犼先生》一书的作者乔华说,“从小时候的科幻迷,到现在成为孩子家长,我一直在想中国科幻人物偶像也应该有类似于蜘蛛侠、钢铁侠式的英雄,而犼先生就是我创作的中国科幻英雄。”
“作为‘80后’,小时候对科幻的认知度多来自西方,其中电影的影响力最大。”作家陈楸帆通过视频认为,在“科幻十条”激励下,中国科幻创作者、电影工作者应该走出小圈子,走向大众,了解市场需求。《流浪地球》在此方面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与会人员在肯定“科幻十条”为科幻电影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当下科幻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表示忧虑。
作家刘慈欣通过音频采访表示,优秀科幻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在于其具有跨越国界的文学属性。此外,科幻小说强调挑战,比如外星人对人类的挑战,这些元素都容易产生共鸣。阎晶明则认为,科幻创作者除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外,还需始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密切关注,创作中应将文学与科技紧密结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章红雨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