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43岁词典编辑室与时代共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张君成 编辑:魏玮 2021-01-12 10:46:3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张君成

有才华年轻编辑的加入,让43岁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实现了词典出版的薪火相传。上海译文社 供图

学习过英语的人几乎都拥有过一本工具书,那就是《新英汉词典》。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独立编纂的第一部英汉双语工具书,是创下中国双语工具书销量之最的民族品牌,在英语教育事业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而它的出版,离不开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几代编辑呕心沥血的探索与付出。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译文社词典教育编辑室也承载了无数读者的期待:继续出精品好书。要想实现这种期待,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可忽视。对此,上海译文社精心规划。编辑的薪火相传,使得这个成立于1978年1月,在今年要迎来43岁生日的编辑室在新时代下迈出了轻快的发展步伐。

让词典出版“香火”不断

现在看起来颇具活力的词典教育编辑室在10年前曾经遇到人才危机。一方面,建社之初的元老级编辑因年龄关系自2010年起陆续退休,编辑室曾有一段时间人员凋零。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全媒体出版的趋势下,出版社对词典编辑这一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的身份需要转变为产品经理,从图书策划到营销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所创新,成为复合型人才。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整个编辑室在社领导的支持下从各大外语院校招收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国际视野,为出版社带来新理念、新思考。

词典教育编辑室主任徐玲2004年从同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就来到上海译文社工作,见证了这一由危转安的过程。她告诉记者,编辑工作是一项充满情感的工作,需要编辑对出版行业时刻保持热情。正所谓志同道合是一方面,而是否适合是另一方面。“招聘后,我们为年轻人提供多个实习岗位,比如文字编辑、营销编辑等,根据其兴趣、特点安排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全方位评判其各项能力,再决定是否可以录用。”

人有了,上海译文社在配套政策上也丝毫不含糊。徐玲表示,出版社在编辑室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首先,上海译文社在编辑室内部成立大词典项目组,根据市场需求在组内设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编辑岗位,主要负责大中型工具书的出版,“所有大项目组内成员工作由编辑室统筹安排,社层面仅对其进行工作量考核,大大减轻了编辑室的经济考核负担,为编辑室日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在申请国家级、市级基金支持项目上更加倾向于编辑室内的原创作品,项目进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也会在封面设计、制作流程和书号申请过程中给予编辑室更多的帮助,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出版。可以说,上海译文社的这些不遗余力的举措为编辑室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老带新延续出版使命

在徐玲看来,词典编撰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要把这支年轻的队伍带起来,老带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新编辑入职后会参加社内的轮岗培训,但轮岗培训时间较短,新编辑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出版知识,所以更多的还是要靠老编辑的亲身传授。这些老编辑的年龄虽然多在40岁左右,但是在出版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10多年,身经百战,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作者,审读过各种类型的稿件,有非常宝贵的出版经验。徐玲对这些编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政治修养高,有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引导年轻编辑提升政治敏感性、胸怀大局,强化‘多出好书,打造精品’的意识。”

在教导方面,编辑室老编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助年轻编辑学习相关的出版政策和法规,了解社内出版流程,学习书稿校对方法,教新编辑如何与作者沟通、如何对图书进行推广营销;他们也乐于介绍优质资源给新编辑,帮助他们尽快建立作者队伍。

新老的相互帮扶最后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年轻编辑在老编辑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几年内就可以独当一面。2018年完成的上海市科委项目“新法汉”APP就是由年轻编辑独立策划完成,目前已上线并实现盈利。由年轻编辑完成的《新英汉小词典》(第4版)曾在上海市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优秀。老编辑在带教过程中,也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的不足,向年轻编辑虚心求教,与年轻编辑共同成长,双方之间的成果火花也不少。

据悉,2015年以来,新老编辑合作完成的精品图书系列“海洋经济文献译丛”“海洋文化译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红色经典系列”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上海方言英法日三语实录”等获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市文创基金等支持,多部图书分获上海图书奖、“银鸽奖”等。而编辑室近几年也陆续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对此,徐玲骄傲地表示:“词典教育编辑室是一个气氛融洽的大家庭,成员们极有归属感,凝聚力强。”

挑战背后寻机遇

当前出版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阅读需求,迫使出版社从传统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词典教育编辑室也遇到新的难题:一是大型工具书部头大、出版周期过长、制作成本高且发行量低,导致出版即亏损的现象,编辑室长期挣扎于经济指标线上下;二是缺乏工具书编校人才,尤其是既懂互联网技术,又外语水平高、懂编校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第一点,编辑室给出了四步解决办法:一是依托高校词典编纂中心,利用数据库编写词条,缩短出版周期。二是顺应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展按需印刷服务。三是积极建立与图书馆、高校的密切联系,实现终端客户销售。四是加大投入和力度,积极进行工具书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后一点,编辑室则是将精力放在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方面。徐玲表示,目前整个编辑室都在配合社人事部建立高端人才网罗机制,拓宽专业人才招录来源。“我们也在鼓励编辑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同时与专业对口高校建立密切联系,吸引优秀学生到编辑室实习,并在实习期间进行业务培训,选择合适对象进入编辑岗位。”

对于词典教育编辑室未来的发展,徐玲认为有挑战是一定的,但也充满了机遇。对此,她表示,编辑室会坚守民族品牌,出版原创双语工具书,如历时8年的《汉日大词典》即将与读者见面。同时推进工具书的数字化进程,将对中国文化、历史有深厚感情和深入研究的外国友好人士纳入作者队伍,开发展现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的相关选题,继续将编辑室的精品之路走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张君成

编辑:魏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