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0感动中原人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王天定,挎着照相机跑遍河南全省,5年间用镜头记录下240个贫困村脱贫故事:“跑得动就会去记录更多乡村巨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吴明娟 编辑:魏玮 2021-05-13 16:52:5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吴明娟

王天定(后排右一)搭乘村民的三轮车进村采访。

《河南日报》 供图

“出彩河南人楷模发布厅”2020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近日揭晓,10位温暖人心的河南好人与两个模范集体获此殊荣,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王天定位列其中。

“用脚步丈量时代,把新闻写在大地上。”伴随着这句解说词,王天定阔步走向舞台,郑重地接过奖杯。

“你的爱好和事业追求是一致的,小伙子,你很幸福!”领奖台上,王天定对着大屏幕上自己19岁时的照片坚定地说。

从“王全省”到“王脱贫”

65岁的王天定,是一位奔走在中原大地的行者。退休前,作为《河南日报》老摄影记者,他的工作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是在基层采访,就是在去基层采访的路上。”河南全省156个县(市、区),他挎着照相机跑过不止一遍,同行干脆给他送了个绰号“王全省”!这个绰号记录着王天定深耕基层40多年,也见证了他摘取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长江韬奋奖。

2015年,王天定退休了。也是那一年,脱贫攻坚的大幕在中原大地徐徐拉开。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河南,贫困人口近700万,70%以上贫困人口集中在“三山一滩”。“河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坚决不能在家闲着!”王天定暗下决心。

5年多的时间,王天定用脚步丈量了河南省内240个贫困村。这240个贫困村,从豫西深山到豫东平原,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绝大部分是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的偏远村落。近300个脱贫攻坚故事被王天定用全纪实手法拍摄并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记录下来。

2020年11月8日,第21个中国记者节当天,王天定在河南省文化馆展厅为全省人民献上了自己退休后生活的结晶——“走百村·看脱贫”摄影展。摄影展上,4000多幅照片、20多万文字,占据了三四千平方米展厅,生动记录了240个贫困村的沧桑巨变。

“这是卫辉市狮豹头乡土池村,村里祖祖辈辈吃水难。政府出资100多万元为深山百姓打井,一年多里,光钻头都磨坏了14个。林州有红旗渠,这就叫红旗井!”……摄影展中展出的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王天定都如数家珍。

摄影展还吸引了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等省领导前来参观。王国生边走边看,边向王天定询问了解拍摄经历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看过很多影展,这个影展不一样,它记录了河南脱贫攻坚的整个历程!”王国生说,“你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四力’要求。”

把初心定格在农村

在农村长大的王天定,依然喜欢到农村去。“一到农村,我就有回家的感觉。”王天定说。

2019年6月6日,已从《河南日报》摄影记者岗位退下来4年半的王天定,正式成为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的“名誉村长”。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里罗城村,距离王天定郑州的家足有500多公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当年红二十五军集结地,那里的红色资源、那里的山山水水就让王天定着了迷,一年至少去个两三次。“去得多了,肯定就把那里当成‘家’了!”王天定说,“为老区服务,为贫困地区服务,这个‘名誉村长’我当定了!”

当上里罗城村的“名誉村长”,大多数时光王天定都泡在了村里。这个从省城扎根到大别山区的“名誉村长”没有半点儿“水土不服”:山林间众多的蚊虫叮咬扰不乱他紧握摄像机的双手,崎岖陡峭的山路挡不住他向前的步伐——田间地头、村屋民舍,随处可见他扛着摄影器材的身影。

2019年元旦,伏山乡要举办“英雄里罗城·大别山民俗文化旅游节”。王天定主动找到了乡党委,要承担这次活动的摄影工作,“要把群众最鲜活、最辛劳的画面展现在公众面前”。

彩排当天,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王天定背着近10公斤的摄影器材跑前跑后。深夜回到住处,简单地吃了点儿东西便迅速投入到活动的撰稿中。次日凌晨5点钟起床时,王天定感觉手脚有些麻木,却并没在意,幸而身边的邻居注意到了,好说歹说把他送到了医院。一查不得了——急性脑梗塞!主治医生说,再晚10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

第二天,病情稳定后,王天定被转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在转院救护车上,他强忍着病痛起身,又撰写了一篇里罗城活动的新闻宣传稿。

得知“名誉村长”生病,村民们自发选派代表去看望这位“名誉村长”。当得知村民们不愿看他如此操劳,却又害怕他不会再回村的矛盾心情时,他笑着说:“里罗城就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哪有‘村长’不回村的理儿?”

寻着新闻线索接烈士回家

在和群众接触了解的过程中,王天定得知,里罗城和邻近几个村的村民一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接烈士赵崇德回家。1937年,赵崇德在阳明堡战役中壮烈牺牲,至今英骸无踪,家乡的亲友百姓都无比希望英烈能够早日魂归故里。得知此事后,王天定下决心,要帮助乡亲们完成这一心愿。于是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新闻角度入手,上网查询,翻阅各类资料,终于在一篇名为《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从刘家庄出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发现了烈士遗骸的相关线索。随后,他立刻寻求媒体界朋友的帮助,和文章作者取得联系。2020年4月,在得到确切消息并获商城县委、县政府同意后,王天定随着乡里相关人员马不停蹄驱车前往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刘家庄村。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还很严峻,大家不敢马虎,三天三夜的行程全部都在车上度过。1300多公里的路程,寒冷的天气,艰苦的条件,都没能击退这位老同志。终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6月底,在亲人和当地群众的见证下,牺牲83年的赵崇德终于魂归大别山,遗骸被安葬在出生地伏山乡七里山村新塘塆组,紧挨着他父母的坟墓。8月1日建军节,一块刻有“抗日英雄赵崇德之墓”的石碑立起。英雄入土那天凌晨,大雨如注,塆里十几户,老少50多口人,一宿没睡,都来了。抗日英烈魂归大别山,老区群众感慨万千。78岁的吴忠英老人嗓门亮堂:“俺们的抗日英雄回家了,塆里人高兴啊!”

退休后的王天定有个习惯,每天凌晨5点,他都会准时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一篇近一两天采访的影像故事——讲述一个个散落在河南各个角落的出彩河南故事和一个个出彩河南人。“退休5年多时间,发了可有2000条!阅读量上万很正常,经常出现10万+,偶尔还有100万+,最高一条阅读量达到了1157万。”王天定说,“读者爱看,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问起他今后的打算,王天定说:“我老王今年66了,但是你看我的手机,头条、剪映、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一样没落下。只要能跑得动,我还会去更多地方,记录更多的乡村巨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吴明娟

编辑:魏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