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科图书翻译乱象怎么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编辑:金小涵 2021-06-02 09:25:4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张君成

陈妙然 绘

在5月22日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辑专家论证会上,清华大学的一位专家深有感触地说:“前两年一家出版社推出一本学术名著的译本,在市场上热闹一时,销售上万册。我对着原文只看了30页,就写出了3万字的校勘记。”他认为,这样一本质量堪忧的译作销量越大,以讹传讹的人就越多。它既在某种程度上毁了这部名著,也势必影响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

这位专家的一席话折射出引进版社科图书存在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引进版社科图书翻译质量频频成为读者热议的话题,许多人都有被佶屈聱牙或者错误百出的译文坑过的经历。当下,引进版社科图书存在哪些乱象?其产生有何缘由?如何提升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

乱象频出:现象反映本质问题

“根据我在出版工作中的感受,翻译乱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译文不通,不知所云;另一种是译文看上去文从字顺,细读之下,华而不实。”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主任陈洁向记者分析,前者通篇都是外文的句式句法,读起来就像机器翻译的,完全有悖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后者更是很多人名、地名、术语都是错的,与原文一对照更是“驴唇不对马嘴”。

“用‘乱象’来形容或许不够准确,‘参差不齐’可能更合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质量总监刘隆进依据自身阅读体验和出版经历说道,如果从“信、达、雅”的角度来衡量,部分图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差的,翻译体、西式句法、长难句等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有时候甚至不知所云。“也许很多人一开始都会怀疑是自己学识水平不够,但诚如某些学者所言,大部分译作如果读不懂,不要怀疑自己,那肯定是翻译出现了问题。因此,这成为我在做书过程中的一个警醒。”

企鹅兰登北亚社科编辑莉莉则表示,自己已经不读社科书的中译本了,原文是英文的就去读原文,原文是其他语种的就去找找看有没有可信任的出版社出的英文版。然后确保自己产出的是合格的译本。

国内引进版社科图书种类繁多,译林出版社一位自己就是译者的编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为专业读者写作、学科门槛高的学术著作,一类是面向普通大众、在写作时已经将大多数学科门槛踏平、方便读者通行的普及型读物。这一分类并不泾渭分明,许多社科译著都落在这两端之间,它们作为整体构成了社科图书从易到难的光谱,可以满足读者从入门到进阶再到专业的阅读需求。

在前述译林出版社编辑看来,这段光谱的两端最能反映出当前社科图书翻译存在的弊病,第一种弊病是专业知识不到位,第二种弊病是责任心不到位,这二者表现各有不同。

他进一步阐释,前一种情况下,如果译者没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很可能在翻译时意识不到自己所处理文字的特殊构造,只能囫囵吞枣地将它倒腾成中文,自然是不知所云,专业图书的专业性也就无从谈起。

谈到后一种情况,她举例说,普及型读物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专业知识门槛,本就使用浅显语言,并尽可能在文内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译者作为一部图书最细致的读者,本该借助手头可供动用的所有资料和工具书,吃透图书内容,但不甘于不求甚解的译者并不很多,导致部分普及型社科读物被胡乱咀嚼,到了读者口中无甚营养可言。”

探究根源:皆因急功近利

“这种翻译乱象多是缘于急功近利。”陈洁指出,出书时间短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一般与海外出版社约定的出书时间仅有24个月,出版期限也不超过5年。“其中有些引进版图书是热点书、畅销书,越早出版越有利于回收成本。一些出版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会把翻译和编辑时间压缩到最短,其间就会无视翻译质量,更不用说精雕细刻了。”

“从纯商业的角度,花力气做一本优质的社科书很难得到丰厚的回报。”莉莉指出,对以盈利为导向的一些商业出版公司而言,不可能投入太多资源去从事这件事情,这在客观程度上压缩了译者的稿酬。“预算不多,就很难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来做翻译。反过来,即使有一流的编辑和译者,他们也很难证明他们把一本社科书做得足够好,就能在市场上带来足够多的利润。”

对此,刘隆进也表示了认同:“稿酬偏低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学者不愿意承担翻译工作。此外,高校考评体系导致译作往往无法纳入学者的科研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翻译的积极性,并且大量职业翻译的出现,其以效率为优先,导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错漏百出。”

“译者缺乏责任心,图书稿酬过低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前述译林出版社编辑指出,学术型社科图书印量小、成本高,难以支付更为体面的稿酬,或许可以理解;但针对大众读者、预期销量可观的普及型社科图书因为稿酬太低而无法觅得优质译者,进而导致翻译质量不理想,则可能是产品打造思路存在误区。“一些优秀译者,因为这些问题无法以自由译者身份维生。长此以往,图书翻译行业的活跃译者自然良莠不齐。”该编辑同时强调,虽然社科图书译者队伍存在一些问题,但把责任都甩给译者,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事实上,引进版图书近年来增长较快,经济效益也相对较好,因此出版社都想做一些引进版的图书,但同时部分出版社缺乏专业的审校人员和把关意识,对译稿无法提出中肯的修订意见,这也是导致社科图书翻译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部分出版社唯译者提供的译稿‘马首是瞻’,提不出或不愿提出修订意见,译者本身也缺乏对译稿的持续打磨。很多编辑以一句‘文责自负’甩锅,一些社科引进图书存在语法、字词等方面的硬伤,知识性差错也不少,甚至部分地方还有导向的风险。”刘隆进盘点道,这些翻译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出版社的口碑。

“从图书品种上说,市面上存在某些公版热门社科书札堆出版的现象。”莉莉举例说,比如今年年初刚刚进入公版领域的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下出了至少4个不同版本;还有就是某些被捧成经典,获得了极大知名度的社科著作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乌合之众》《爱的艺术》《中国哲学简史》等,市面上均有数个甚至十几个不同版本。“这些书既然能够出名,自然各有其优秀之处,但毕竟写作于至少50多年前,甚至100多年前了,其中所用的方法论和数据很多都比较过时,本身质量其实比不上很多当代作品。”

在莉莉看来,一些出版单位本身做社科学术书的水平就不够,做出的产品粗制滥造,“选择做这种公版只是想‘收割下沉市场’,换言之,圈鉴别能力较差的那部分初入门读者的钱”。

多措并举: 共促高质量发展

梳理质量管控漏洞,为读者提供真正具有营养价值、高质量的引进版社科读物,相关从业者提出了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正如一位同仁所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读者读的是‘干货’,而非‘水货’。”

“我觉得国家的一些政策方针是很有启发性的,即控量提质。”在刘隆进看来,“国外的月亮没有那么圆”,平庸的外版书须慎重引进,要将目光聚焦在优质选题上,从整体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源头把控。

刘隆进建议,完善高校考评体系,将译作成果纳入考评体系,以鼓励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优秀中青年学者乐意从事翻译工作。

对此,前述译林出版社编辑表示了认同。在他看来,译者缺乏专业性,很大的原因在于学术翻译无法计入高校教师学术成果。学术型社科图书译者自然以高校老师为最佳选择。但是他们也面临着很大的考核压力。一些高校老师凭着一腔热爱翻译国外学术经典和前沿著作,但光凭一腔热血,显然无法维持国内学术翻译市场的良好秩序。“对各学科来说,学术翻译都是帮助从业学者跟上国际步伐的重要手段,适当地将它计为学术成果,哪怕权重不高,也会有利于高校老师将时间心血投入到学术翻译中。”

“对引进版的社科书来说,找到一位好译者尤其重要。既要具备所涉及学科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有精湛的外语水平和严谨的翻译态度。”陈洁指出,对学术名著来说,选择译者,首先要考虑专业人士,其次才是外语水平。“否则,即使是外语专业的译者翻译,不懂专业,很多关键性的概念术语都很难译到位,对专业读者来说可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了确保翻译质量,商务印书馆在确定译者时长期推行严格的试译稿制度。”陈洁向记者介绍道。她以5月24日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新书发布会为例,“艾四林教授看到其中‘德国古典哲学’部分收录了贺麟译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小逻辑》、王太庆译的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等,评价道,这套丛书的版本权威,在国内古典哲学翻译方面,很少有后来者能超越这些译者。”

事实上,各出版单位在试译稿制度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遵循和坚持。《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的策划兼责编邵玥向记者介绍道:“我们首先是在优质的译者库内进行挑选,对于译者的翻译简历也会进行详细的挑选。试译发出了6份,最终综合翻译质量、译者时间对于图书翻译项目进度的把控,选定最优质的译者。”而这本书也在中信出版集团的年度评比中胜出,作者获得“年度译者”奖。“一般每年会评选出20名左右‘年度译者’,为他们颁发精致的奖杯和证书,既是肯定也是感谢。”

“出版社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把控体系,图书策划和审编校工作要有对应的编辑人才和团队。在成本可控、‘双效’显著的基础上,适当或灵活处理译者的报酬问题。”刘隆进的这一观点,在采访中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陈洁向记者介绍道,商务印书馆的译作编辑在刚进馆工作时都会拿到一份《商务译著规范》,这是徐奕春、李霞等资深编辑基于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编制而成的。“根据这份《规范》,初学者就能大致知道在译作审稿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纠正什么错误,统一什么体例。成熟的编辑在加工译稿时,都是一手原稿、一手译稿,同时借助电脑上的海量学术资源进行查证。碰到翻译难题时,有些较真的编辑一天只能改两三页稿子,稿子被改成一片红‘海洋’。”

“编辑干的是一份良心活,真正的读者都能从书的字里行间读出编辑的甘苦。”陈洁感慨道,“一家出版社在从事社科书引进出版时,如果拥有了好译者,并把合适的土壤和环境给更多好编辑,那么翻译乱象也就不攻自破了。”

莉莉建议,为一些确有价值、难度高、市场前景不够好的书提供更多的国家专项资金补贴,培养更有甄别力、对差内容更不容忍、愿意为优质的好内容买单的社科读者群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编辑:金小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