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快中国修辞话语体系建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李骁飞 编辑:金小涵1 2021-07-06 11:07:26
时刻新闻
—分享—

批评的繁荣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学术标志。修辞批评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特别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本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修辞学批评只有一种模式――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批评。也许最能说明和反映新修辞学和后现代修辞学特点的是它们多元化的批评实践。新修辞学和后现代主义修辞学对各种理论的接受和消解的结果带来了各种批评视角。将修辞学批评分类成各种范式是大多数有影响的修辞学读本的一大特点。尽管对不同的视角里的代表性的文章在取舍上标准不一样,但大多数修辞学论著都公认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社会学修辞批评,以及后现代主义或批评修辞批评成为主流。

《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加快中国叙事话语体系建设,修辞学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最能反映新修辞学和后现代修辞学特点多元化的批评实践。近日,山东大学李克教授的最新译著 《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出版发行。本书英文原版由国际知名修辞学者 索尼娅·福斯 (Sonja Foss)、凯伦·福斯(Karen Foss) 和罗伯特·特拉普(Robert Trapp) 联袂打造,此书英文原版于1984年在美国发行,因反响较好,继1990年出版第2版,2001年出版第3版之后,于2014年又推出30周年纪念版。此次系30周年纪念版的国内首本中文译本。

修辞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修辞的学问,是加强言辞或者文字效果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加深别人对所写文章和所发表演讲的印象。如果带着这样的固有想法去阅读《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对我们关于修辞学的固有认识,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修辞学,作为一门话语实践研究,绝不只是言辞的修饰与美化,或者“形而下”的语言技巧,而是涉及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在西方社会中,修辞学不仅用于阐明观点、确立真理、构筑知识、建构概念,而且在人际关系、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正义等公共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该书中文译本的出版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及时的是,能帮助汉语读者开阔修辞学的视野;必要的是,能帮助普通读者把握修辞学的发展脉络。

与其他修辞学书籍多将修辞分类为各种范式来撰写不同,《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虽然聚焦当代西方修辞学,但开篇从古希腊古典修辞学讲起,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修辞学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并仔细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修辞学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学者,包括理查兹(I. A. Richards)、格拉西(Ernesto Grassi)、佩雷尔曼(Chaïm Perelman)与泰特卡(Lucie Olbrechts-Tyteca)、图尔明(Stephen Toulmin)、韦弗(Richard M. Weaver)、伯克(Kenneth Burke)、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胡克斯(bell hooks)、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以及福柯(Michel Foucault)等。这些学者之所以与修辞学相关,是因为他们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为修辞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修辞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书对于复杂概念的简明阐述具有清晰、引人入胜、富有洞察力、易于获取等特点,且每章结尾还精心挑选了批评性评论,将所提学者的观点置于更广阔的修辞学背景中,有利于读者在理解宏观修辞背景的前提下对书中学者的思想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随着跨学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应用,当今修辞学研究也出现了哲学、文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的趋势,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本书阐述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国同样拥有深厚的修辞学传统,但并未像西方修辞学那样被系统勾勒出来。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修辞学领域的系统性优秀读物,希望本书可以为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李骁飞

编辑:金小涵1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