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出版传薪火 经典永流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金鑫荣 编辑:金小涵1 2021-11-01 10:18:36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过“无书可读”的无奈岁月,幸运的是考上了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由此终日与书相伴。30多年的出版职业生涯,使得我有幸成为中国出版业高速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记忆中最深的是,我非常幸运地参与、见证了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以下简称《评传》)这项重大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南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先生在延安杨家岭时,曾当面向毛泽东请教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毛泽东指示匡亚明,孔子的思想还需要进行深刻、细致的研究。其实,这一指示更早可以追溯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些话成了编撰《评传》的一颗种子,在匡老心中深深扎根。1986年,匡老在耄耋之年,亲自部署《评传》的编撰工作,并自任主编,吴新雷、周勋初、茅家琦、林德宏等著名学者为副主编;另聘请陆定一、谷牧、李铁映以及江苏省时任领导陈焕友为名誉顾问,冯友兰、任继愈、安子介、张岱年、杜维明等30余名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

《评传》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当时的国家教委将其列为重大项目,专门行文下发《关于协助做好编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通知》。《评传》还被列入原新闻出版总署“八五”至“十一五”4个五年规划的“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

《评传》历时20年完成,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等文化名人273位,时间跨度2500年,共计6000万字,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届文化产业创新奖。

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是对《评传》批判继承、百家争鸣的治学态度的充分认可,对包罗万象、旁征博引丰富内容的完全肯定,是对无数学者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地经年努力的高度赞扬,是对出版社水滴石穿、精益求精的最好表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出版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评传》造就了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知识宝库和历史丰碑。

《评传》之外,南大社还出版了张宪文教授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这是国内迄今最完整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原创性研究专著,目前已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11种语言。将多语种版本推荐给世界范围内的读者,这既是出版人的一份责任与使命,更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与良知,并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抵抗侵略的斗争精神。此外,南大社还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版了一批紧跟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回应国家的重大理论关切、真正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高质量学术著作,如《钓鱼岛问题文献集》《南海文库》《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等重大选题,为人文社科题材的出版提供优秀的通道与广阔的空间。

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新时代出版人应当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薪火相传,文脉相继。我们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定力,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和努力,更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远见和气魄。我们应当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定位未来的发展,更要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专注和投入做好落实工作,加强融合出版,出版一流的文化成果,积极倡导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贡献当代出版人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金鑫荣

编辑:金小涵1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