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经典名著过度解读有必要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赵强 编辑:金小涵1 2021-11-11 10:07:06
时刻新闻
—分享—

《伊索寓言》的下架风波,看似偶然,实际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家长在儿童阅读问题上的偏颇。警惕“毒草”流入,本意固然不错,但是不宜扩大化和绝对化,尤其不能对影响了全世界几千年的经典名著过度解读。

媒体近日爆出一个消息,上海一位家长在读了《伊索寓言》中螃蟹掐死坏心肠蛇朋友的故事后“深感不安”,于是打当地市民热线电话投诉,要求出版社删除此篇并追回全部已出版书籍。在出版社方面回复无法召回后,这位家长二次投诉,说自己花了好几天废寝忘食通读《伊索寓言》之后,认定它是一棵“大毒草”,里面充斥着大量的黑暗童话,并认定该书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要求全面下架《伊索寓言》。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有点哭笑不得。这位家长致电政府部门,要求出版机构对某本书下架是任何一个公民的权利。但众所周知,《伊索寓言》是欧洲寓言史上历史最为久远、影响也最大的寓言集。在我国,从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被引进出版,这部经典中的故事因为所蕴含的内容积极向上、深刻而富有内涵,影响了无数的读者,这其中包含几代的小读者。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儿童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升华,有关儿童阅读的方方面面都能引起教师、家长、出版人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无疑是好事。不过,在高度关注之余,某些名著的灰暗描写给家长带来的阅读焦虑,有时候实在没有必要。经过上千年、数百年全人类检验的经典名著,即使文本中有某些和当前的认知不太吻合的内容,也是正常的。因为任何文学经典都不能脱离当时的产生年代,何况要让文学经典完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观念认知,也是毫无意义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版的《伊索寓言》早已经流失,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是经过历代多位作家、学者整理和修订的,可以说是汇集了东西方寓言故事的古代寓言总集,其中《农夫与蛇》《狼和小羊》《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等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故事。该书已被不少学校指定为中小学生必读书籍,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就有不少课文是改编自《伊索寓言》。笔者找出了这位家长所认定的“大毒草”的篇章《蛇与蟹》的故事,全篇不足160字,有着完整的故事结构,将两个动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通俗地展现出来,展现了蛇的阴险卑鄙和蟹的机智勇敢。这无疑是一个扬善惩恶的故事。

寓言的特点在于启发性、哲理性,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果按照这位家长的逻辑,经典作品不能有灰暗描写,那么,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美人鱼》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善良主人公怀着未竟的愿望最后都消亡于人间。《格林童话》中也有很多的恐怖情节的描写,如《白雪公主》里王后让猎人去杀掉白雪公主的情节。如果为了突出童话的田园牧歌,而把这些情节都过滤掉,那么,这些世界名篇也无存在的必要了。

可见,对经典名著的灰暗描写,应当理性对待,一些家长试图让孩子从小进行“真空”阅读,远离黑暗和假丑恶,真的就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吗?笔者认为答案是不一定的。因为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满眼看到的都是真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要传递真善美,也应无情地鞭挞假丑恶,这样才能塑造健康、全面的人格。笔者做过20多年的少儿出版工作,深知儿童文学作品如果都是“无菌”写作,回避现实,只能是走了极端,这样的作品也失去了文学的张力。

《伊索寓言》的下架风波,看似偶然,实际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家长在儿童阅读问题上的偏颇。警惕“毒草”流入,本意固然不错,但是不宜扩大化和绝对化,尤其不能对影响了全世界几千年的经典名著过度解读。对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家长应当与子女共同讨论解决,而不是低估儿童的认知能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赵强

编辑:金小涵1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