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评丨刘益兴:灵魂的火焰永不熄灭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刘益兴 编辑:施文 2022-03-16 09:23:36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jpg

灵魂的火焰永不熄灭

——评汤优烈先生《我的兵团岁月》

文丨刘益兴

文字如火焰,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之光,即便你不认识这个人,但从他的文字中,你可以窥见他的生平,更可以了解他为人的品质。读一本书,尤其是这种自传类型的书籍,便是读一个人,像坐在他的身边听他在沉思之后的娓娓道来。

汤优烈先生在书的前言中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动笔尝试,与文学作品搭不上什么边”,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敢于尝试,敢于写,敢于逆着时间的洪流去追溯那些本该静默的过往,本身就具备了写一部无惧时间侵蚀的好作品的精气神。真正的好作品,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与雕章琢句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过好作品又肯定不能是平淡如水的,汤优烈先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炽热的思想如他所言就藏匿在这十几篇短短的文章中。

“不经历过寒冬的人,不会知道春天的温暖和可贵。”这句话可以成为汤优烈先生作品的一个核心思想。他絮絮叨叨地把过往写出来,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他以“回忆是实诚的,情感是真挚的,思想是火热的”作为写作的基调,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字来传播正而向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每一个没有经历过寒冬的人同样能体会到春天的温暖和可贵,让每一个人都更加珍惜自身、珍惜彼此、珍惜当下。

在汤优烈先生的作品中,让我重温多遍,沉思良久的是《一块肉皮的情结》,无论是文字的运用还是题材的选取及故事的起承转合,都较为出彩。在文字的表达方式上,诸如“咋一听,蛮好么,又有萝卜又有肉吃”,带着点口语的意味,写得也平实,却让人印象深刻,有着独属于写作者本身的特点与韵味。这种文字表达上的特色在本文中有多次运用,十分贴切于故事本身发生的时间、地点,亦贴切于生活。题材的选取上虽然是以小见大,但立意上没有半分的小家子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越是走过那个时代的人越是节俭,这节俭与吝啬毫无关系,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对当下的珍惜与反馈。

在故事的起承转合方面,汤优烈先生写得非常朴实无华,但璞玉天成。比如“此时此刻,我已无心记日记了,肚子咕咕咕地响起来了,那个难过劲儿又上来了,真想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去抢它一块尝一尝。”寥寥数语中一个被饥渴折磨的人物形象无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而且那种“抢它一块尝一尝”的迫切之情更是能带动读者的思绪也沉浸进去。一个故事有了好的起头,再通过进一步的描写来吸引读者:“‘真好吃’‘太香了’,品尝到美味的同学无一不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诱得我直咽口水。不一会儿,就要听到调羹触杯底的声响,一大杯梅干菜炖肉看来基本报销了,那些个同学带着惬意的神情,渐渐地散去。”这是整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桥段之一,通过捕捉描写对象的语言、动作、声响,完全让读者将自己代入其中。

汤优烈先生的句式简洁明了、主干突出,虽然文字朴讷但十分传神,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本土风格。在写作上偏向于口语化,但这种特点有时也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比如《参加“双抢”突击队》中的有这么一段:“有两次自己实在渴极了,而茶水桶底里仅剩下见底的一点点茶水,水中掺渗着泥土,还有一些小虫子漂浮在上面,不管了,舀起一小勺,闭着眼一饮而尽。”口语化的存在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可信,也让文字褪去了死板与干涩。

大道至简,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高山上的石头和花草是自然而为,却真实得让人无比舒适,所谓静水深流,厚积薄发,汤优烈先生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我认为汤优烈先生写的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我相信汤优烈先生的精神之光,他的文字会如火焰一般,将自身温度传播开去,带给更多的人。

汤优烈先生的作品并不是一座安静而优美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与我们常见的名家散文亦有较大出入,其文笔还有很大升华的空间,一篇文章的起承转合、遣词造句、叙述方式、人物勾画、整体把控等都存在可完善的方面,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兵团岁月》成为一本值得让人一读的书。他平实地将过去的记忆勾画出来,似乎是用微弱的一点星光,去把记忆点亮,为读者照亮一个曾经鲜活的却已经过去多年的时代,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专属的凝聚的力量、志高无私的精神、真诚炽热的同志之间的情谊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充斥在每个人心中的迷惘、反思与选择。历史不可忘,思考对于一个民族的前进同样至关重要。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刘益兴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