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书店保卫战:“直播”听起来很美好,但至少是第一步

2020-03-10 20:13:57 澎湃新闻
作者: 范佳来 编辑:魏玮
字号:

3月9日,在“淘宝第一网红”薇娅的直播间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书店。

在单向空间联合淘宝直播、薇娅viya共同发起的“保卫独立书店”直播企划中,包括先锋书店、1200bookshop、晓风书屋、精典书店、乌托邦书店在内的5家独立书店店长与许知远连线,聊到了疫情之下的书店现状。

薇娅和书店的联合,令许多人意想不到。作为文化行业在线下的重要载体,实体书店在疫情之中面临冲击。背后冲撞的,不仅是书店长期以来的运营理念,也有精神文化与商业之间尚未完全弥合的裂痕。

作为公共空间存在的书店

2月26日,作为南京文化地标,同时曾获得“中国2009年度最美的书店奖”的先锋书店通过微信公众号向读者发布名为《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在坚持什么》一文。

在这篇推送中,谈到了疫情之下,先锋书店面临的困境:闭门20余天没有收入,这是开业2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尽管书店已经于3月2日开业,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人流量必然会因为疫情的出现而削减。

许知远和钱小华

书店,从不仅仅作为个体存在。3月9日,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在和许知远对谈中提到:“书店是城市的文化景观,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家书店的存在给城市带来很多希望。如果书店死了,很多人也会变得孤独。”

例如,来过先锋书店的人就知道,先锋书店由地下车库改造而成,不同于传统的平地建造,具有一定的坡度,与传统书店建筑区别开来。进入店内,除了种类繁多的书籍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上面写着“大地上的异乡者”。因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它不仅是一家书店,也是很多人喜欢的拍照胜地,无论是书迷还是来此旅行的游客,都会在先锋书店拍上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两年,对公共空间的塑造已成为热门的城市话题。关于公共空间的理论探讨源来已久,在学者王笛的眼中看来,国内的公共空间的重要起源之一,是“茶馆”,与西方的酒馆、咖啡馆、餐厅,特别是酒吧有着类似的功能。然而在经济发展下,一线大城市逐渐难觅茶馆踪影,而对公共空间的精神需求却越来越高。城市不该只有冰冷的高楼大厦,也该是有温度、有文化价值的,这已经达成了共识。

因此,对“第三空间”的需求已成为实体商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原本的百货公司变身为城市综合体、琳琅满目的咖啡厅在大街小巷出现,人们需要一个放松的空间作为精神栖息的家园。这也使得越来越多实体商业把空间运营作为最大的课题。新开业的商场中,书店成为必备配置。

例如建投书局长期举办“JIC讲堂”“建投读书会”,通过定期讲座聚集了一批忠实粉丝。在建投书局的“书迷群”中,每天都有无数人活跃其中。同时,建投书局还提供了包括艺术品策展、文化空间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定制等在内多种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空间”所能提供的多元化功能。

对于今天的书店来说,“卖书”只是开业的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空间与人、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许知远

“知识”与“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之中,书店正出现集中化发展线上模式的浪潮,这次罕见的直播正是例证。

在直播中,一度坦言自己讨厌弹幕的许知远笑称:“要多多进行新尝试。”在他眼中,直播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书写方式。

在直播中,有人直言不讳地提出反对意见:这是知识向流量的低头。而许知远毫不犹豫地批驳到:“为什么不说是流量向知识低头呢?”

事实上,这次直播的反响相当不错,直到结束时,最高在线人数达到14万人,而包括单向空间在内的6家书店准备的盲袋,包含不同书店的精心选书、限定文创产品,在直播间里的销售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疫情期间,不少书店尝试以直播的方式促进图书销售。例如在建投书局,开设了“星涌人文直播学堂”系列,目前已做两期。第一期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讲解疫情之下的城市公共政策,第二期请《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提供对疫情的多方面思考。

还有“局君的睡前阅读”系列、“从书店出发”系列等,更提供包括“邂逅咖啡”等一系列线上课程,尝试将线下交流搬到线上。

上海钟书阁通过淘宝直播发起“无人书店”活动。

上海钟书阁通过淘宝直播发起“无人书店”活动。

2月4日,一场别出生面的直播在钟书阁举办:戴着口罩的静安芮欧店店长原扬尝试“像李佳琦一样卖书”,直播30分钟后,共实现387人观看和7740个赞。最近,包括志达书店、麦家理想谷、中信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200多家知名书店集体变身淘宝直播间。这些书店大多是潮人们平时会去打卡的“网红书店”,如今很多人无法出门,书店店长就化身主播用手机带读者“云打卡”逛店、推荐新书。

但实际上,线上销售无法取代线下书店的优势:多家书店店长坦言,由于当当网、京东等线上平台销售冲击,实体书店往线上转型在价格和图书品种上,没有特殊优势。同时,由于实体书店的物流体系尚不完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大批量发货。

对于实体书店而言,“直播”听起来很美好,实际往线上模式的转移,仍在摸索之中。

直播中的建投书局店长谢重澄

直播中的建投书局店长谢重澄

文化与商业:如何兼容?

书店生意,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直播中,钱小华提到,在开书店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困难,比如出版社断货等。“我当时因为合同没有到期,提出跟出版社解除合同。虽然我表面上很平静,但当坐在出租车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我那家店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就亏掉了两百多万,最大的打击就是出版社货源全部断裂。书店也经历了五六次搬家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挺过来,因为信仰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给这个世界创造美,给书店创造美。”

杭州晓风书屋创始人朱钰芳提到,“晓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书店,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她最早把晓风定位成社区书店,希望跟着身边的读书人、老人和孩子一起成长。“请大家来书店看看书,喝喝咖啡,聊聊天,把书店变成城市客厅。”

“人对面对面的交流无法替代,在实体书店感受到的是面对面的惊喜,读书可以很简单,可以回归到天真,而这份天真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充满邂逅、意外和偶然。”谈到开办书店的初衷,朱钰芳动情地说。

在黄浦区建国西路附近,有一家运营近10年的独立书店“开闭开诗歌书店”。春节期间,店长亚述(化名)几次试着开门营业,但发现四周几乎没有行人经过,只得关门。“如果没有疫情的话,应该正月初六就开门了。”

他算了一笔账:作为一家个人运营的小书店,经历多次搬迁,店面从25平方米缩水至10平方米左右,房租和进货成本每个月达到近一万五千元,即便在疫情之前,这样的开支也很难依靠图书销售收回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此次疫情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背后是对实体书店行业商业模式的再思索。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竞争也唤醒了书店对于更新经济模式的思考,毕竟,网上销售无法完全取代实体书店。书店的优势就在于实体店内物理空间的打造与完善。例如广州首家不打烊书店的1200bookshop刘二囍在直播中提到,书店内有专门的房间来免费提供给背包客住宿,而每晚的分享会也都由这些背包客分享自己的经历,因此吸引了许多的读者前来倾听。

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其实是书店对于产业链建设的不完善,作为文化和商业体的共同态,在商业链的完善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可以尝试的模式依旧很多,店长集体转型做直播,不正是疫情倒逼书店探索出另一种生存模式么?除了来自公共财政的补贴和扶持,建投书局店长谢重澄曾经分享,如今建投书局已经采取多元化模式拓宽书店盈利,其中线下销售只占盈利的约50%。类似这样的尝试,我们乐于在行业内见到更多。

或许正如许知远所言: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书店创始人走进薇娅的直播间,只是其中的第一步。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