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直面疫情后的出版业

2020-03-30 16:49:16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王坤宁 编辑:魏玮
字号:

□本报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疫情对出版的影响严峻,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会进一步融合,在线教育的创新进程加速……疫情期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出版研究院开设的品牌活动——出版论坛,由线下转为线上,相约云端,用一场场出版学术盛宴抗击疫情,提振信心。

相约云端论衡出版

3月22日,出版论坛(第98期)暨“疫情与出版”系列特别讲座第一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推出,至今已举办三期讲座。由于此次“疫情与出版”系列特别讲座不设门槛,紧扣热点,回应出版领域难点与痛点,吸引了众多师生旁听,颇受好评,除南京大学出版专业学生在线听取外,也吸引了数百位来自全国其他高校出版专业的师生及相关出版从业人员在线旁听,尤其互动环节更是反响热烈,腾讯留言区、B站弹幕纷纷“点赞”。

“效果非常好,大家一致认为,讲座主题好,讲得也好。目前已经吸引了3000多人参与。”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告诉记者,最初就打算开一讲,没想到第一讲过后,反响很好,开始扩容为四讲。“没想到第二讲开始后,在线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希望这个讲座能惠及全国出版高校及出版行业,为出版教育贡献南京大学的力量。”张志强说,将继续邀请知名出版专家做客“疫情与出版”系列特别讲座,已扩容为十讲,之后会根据情况继续拓展。

后疫情时期带来业态转变新思考

谈及疫情对出版的影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认为,疫情对出版的影响严峻,教育出版、图书市场、编辑工作、流通市场、线下门店等纷纷受到冲击。“因为图书不是刚需产品,线下门店关闭可能导致全年1/6销量的损失。”徐海认为,在流通环节,电商渠道也因为疫情期间紧急物流的“挤压”受阻;大型教育场所关闭,各类国际书展、地方书展、实体书店相继停摆,重启时间未知。

徐海认为,后疫情时期读者阅读需求与习惯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未来出版的选题。一是要注重人类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选题,探讨人与自然过去、现在、未来共处的道路,探讨人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自然灾害以及生老病死等基本话题;二是体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选题;三是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冲突的选题。“疫情的暴发引发多元社会思潮显现,如何在疫情之后,凝聚共识,寻求共同的价值观,为国家现代化文明作出贡献是出版人迫切思考的问题。”

徐海坦言,疫情暴发期间出版人积极出版了大量不同内容、题材、形式的抗疫出版物,尤其是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制作,也是一种“逆行者”的体现。同时,“后疫情时期带来出版产业业态转变的思考:从载体来看,进一步加剧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阅读会因为疫情的持续发生成为出版领域具有更多权重的出版形态;从题材来看,传记文学、纯文学会有很大的生产量,疫情暴发为文学作者提供了创作土壤”。

在线教育创新进程加速

围绕着“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热点”“疫情对在线教育的深远影响”和“出版社教育出版数字化的启发”三个层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吉述阐述了“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与教育出版数字化思考”的相关问题。

宋吉述表示,在线教育经历了从文字材料到视频课再到直播互动的形式,此次全国性网络教学具有标志性与里程碑意义,“但学校组织的网络授课、在线作业仍然改变不了被动化的特点”。宋吉述说,校外在线辅导需求旺盛,为线上培训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线上培训市场规模增长,进军线上培训,出版社具有主流内容带动力、地域化影响力的先天优势。“录播课程再次红火体现了音视频资源的重要性,体系化、严谨化的网络课程以及音视频资源是出版社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电子课本等学习资源作用显著,数字教材是出版社的核心垄断性资源,出版数字化应处理好垄断性、精准性与海量性的关系。”在宋吉述看来,各种教育工具、平台登场亮相,加速在线教育的创新进程,对出版社的内容发布形成深远影响,强化综合性平台的支撑作用、出版社轻应用以及提升编辑与技术人员水平成为出版数字化的重要抓手。

宋吉述坦言,此次疫情加快了中国在线教育形式的转变,推动了直播互动课堂的普及;改变了网络教育内容结构,推动音视频类教育资源建设;推动校内在线教育市场格局变化,带动内容类、平台工具类企业进入校园。宋吉述认为,出版社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应抓住校内教育内容资源需求上升的机遇,以数字教材为龙头,加强精准性内容研发,不断拓展垄断性内容、精准性内容、海量性内容;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或与大型平台合作,逐步建立自主运营平台;围绕内容与本地化服务,发挥内容带动与区域优势,适度拓展在线辅导业务;要以网络课程为抓手,大力拓展视频类资源,重点打造体系化网络课程。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