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跃文
庚子年初春,我读到一部特殊的家书集。这是一部始料未及出现的家书集。
年初,“潇湘家书”活动组委会启动家书征集活动,旨在讲述湘人的潇湘故事,营造爱国爱家的社会氛围。一场阻击新冠肺炎战争突然在全国打响,武汉和湖北成了主战场。不见烽火硝烟,时时生死考验。洞庭连湘鄂,长江贯荆楚。湖南一部分医护人员受命于危难之际,紧急调动,一马当先,火速驰援江汉。
骤然间,一个个小家庭里,夫别妻,母别子,纷纷送亲人上前线。此际多少担忧,多少不舍,多少祝福,多少嘱托,匆匆不能尽语,唯借一封家书表达。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疗工作者及家人需要鼓励,需要安慰。与死神竞赛,抢夺生命的过程需要记录,湖南文艺出版社剑及履及,这部《你信大爱我信你——潇湘家书·抗疫篇》应时而出。
▲书中收录了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曹晓英写给儿子的信,信中写道,“我深知感染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我毕生的愿望就是消除这种痛苦和折磨。对不起儿子,我们短暂的别离是为了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
我读这部抗疫家书,心中感动,屡屡泪湿。
普通人的家书最有私密性,外人非特殊原因不可能读到。但这部家书,写作缘由皆为当下最大的公共事件,虽人情万别,却主题相似。作为一部三湘儿女抗疫斗争的特殊记录,不仅应该使之公众化,更是必须保存的宝贵史料。
这些家书的作者,写作时心里只有一个说话对象:是那个在大年初一晚上接到短信,放下手中正嗑的瓜子,与女儿告别,奔赴湖北的父亲;是那个在视频中看着丈夫被口罩和护目镜磨破了额头的流泪的妻子;是那个因疫情紧急,告别时后悔因嫌父母唠叨而发了脾气的儿子。他们写信的时候,忧心殷殷,千叮万嘱,笔下深情只想尽倾于亲人前,并未想到有一天这信会成为公众读物。唯其如此,这些家书皆朴素,真实,不粉饰,无做作。每一封家书读起来都特别真切,写信人心随口出,各人有各人口吻,性格鲜明,如在眼前。
一位五十六岁的护士长写信给儿子说:“乖儿子,现在换你守护这个家,妈妈要去守护自己的阵地了。”这是慈母的口吻。一位中学生在写给他医生爸爸的信里说:“一袭白褂,两手刀剪,你们就做了金盔铁甲,为生民而一生博弈。”这是孩子的口吻。是的,孩子,你父亲就这样成了战士,扑向了生死火线,与死神进行着殊死搏斗!有一封信是《写给天上的妈妈》。疫情暴发,作为党员干部的儿子因为工作,不能如约在正月初三赶回老家陪伴母亲,不想正月初四母亲仙逝,做儿子的竟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孝子泣血,剖心难报,只能以一封书信,写向天国,祈愿母亲安息!
书信,传达着说不出的情感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濡染,讷言而敏行,情感表达含蓄,有时甚至羞涩。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老子也说,“信言不美”“善言不辩”。故中国人一家之内,哪怕父子夫妻,情感往往讷于言语表达。但写信就不一样。再不善言辞的人,心中有话,尽可借书信一倾而出。不仅仅能抒情,更因写信比平时口语更正式,更庄重,更神圣,往往还把日常生活中难以讲清的严肃话题,借以书信的方式来表达,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书信便成为家庭中传承家风,教育儿女的最佳方式,《傅雷家书》就是最好一例。
这部《你信大爱我信你——潇湘家书·抗疫篇》里,我们也常看到长辈对小辈的言传身教。一位护士长写信告诉儿子,当发热门诊急需人手,科里的男护士们踊跃报名:“我们男护集体上!我们身体素质强!”这位护士长跟儿子说:“他们也才二十出头,比你大不了多少。”一位做医生的父亲写信给儿子说:“爸爸不是传说中的盖世英雄,但爸爸想做你心中的英雄!”一位年轻女医生写信给爱人:“老公,我们二宝已经两岁多了,两个儿子都这么可爱,我想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孩子们也真受到了教育。一位中学生写信告诉护士长妈妈:“我考虑了好久,郑重地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我选了将来可报考医学院的科目。”一位中学生见证过父亲抗击“非典”,支援西藏,这次又鏖战于湖北,早已立下的当医生的志愿更加坚定。
岁月静好的时候,父母也许费尽口舌都难以打动平日娇生惯养的孩子,特殊时期,生死关头,一封书信却成了对孩子最好的爱和责任的教育。孩子们在这些书信中,不仅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更懂得国家危急存亡之时,舍小爱,为大爱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这部家书尤为可贵的地方。
我读这部家书时,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众多人物时时映入脑海。那是我儿时看过的电影,至今还是我最热爱的电影之一。神秘英勇的瓦尔特,钟表匠谢德和他的女儿阿兹拉,医生米斯科维奇,警察斯特里,照相馆老板吉斯。他们都是那座城市的普通人,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普通人的欢乐和忧伤。但是,当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践踏这座城市的时候,这些普通人都悄悄拿起了武器去战斗。他们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萨拉热窝也因他们而成为英雄的城市。
这次抗击新冠病毒战争中,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他们平时不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吗?那些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平时看门诊,查房,做手术,打针送药,有的人性情温柔,有的人脾气急躁;有的人家庭幸福,也有的人心里有许多隐痛。这个冬天本来不太寒冷,很多医护人员都安排好了休假。他们有的正在赶往探亲的路上,有的正同亲人举杯欢聚,有的正准备飞往度假胜地,手机突然收到湖北、武汉疫情危急的信息。没有延迟和犹豫,更无推脱和逃避。
一位医生在写给亲人的信中说,工作群里收到的信息都是:收到,随时待命。一位医生在请战书里写的理由是:第一,我是重症亚专业的,比其他同事更合适;第二,我儿子也是学医的,我要用实际行动教会他比任何专业课更重要的东西,即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位当医生的父亲,2016年知道儿子报考医学专业时,说:“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条路漫无尽头,满布荆棘。”但是,一旦儿子选择了从医,他就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他什么才是医生。一对夫妻都是疾控战士,丈夫在前线,妻子在后方。妻子致信丈夫,深情地写道:“你有你的战场,我有我的责任。前方有千千万万个你,后方有千千万万个我。”同样还有一对医生夫妻,丈夫去了武汉前线,妻子写信千叮万嘱之后,说:“君前行,妻安后!”
这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战争,军人、警察、记者、工人、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都投入了战斗。一位电力工人的妻子战斗在抗疫第一线,他自己坚守在供电第一线,算账的思维进入了“抗疫模式”,他在致妻子的信中写道:“我们电力工作每供一度电,就可以生产100个N95口罩、10副医用手套、4副护目镜、3套医用防护服、10升消毒液、0.5盒检验试剂,这样你们又有了战斗的铠甲。”一位志愿者曾遭遇车祸,重新站立起来以后,做起了快递哥。疫情蔓延的时候,他坚持出门送快递。当教师的妻子担心他的安全,劝他说:“要不,咱们辞职吧。”快递哥说:“如果大家都辞职,社会不就瘫痪了吗?”妻子选择了支持丈夫,写信说:“我理解你为什么要去上班了,因为心怀感激,感激这个社会,感激医生,感激上天给了你第二次生命。”
我读着他们亲人间的通信,走进他们真实内心,才知道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普通人的高贵与伟大。英雄就意味着有所牺牲,这些抗疫英雄们热爱生命,却不惧危险挺身战斗。我读这部家书之所以会想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因为抗疫英雄们亲人间的相互守望,同那部电影的某些人物关系相似。钟表匠谢德忧心忡忡,并不希望女儿阿兹拉参加地下抵抗组织,却并不去阻止;而勇敢倔强的阿兹拉并不知道她父亲就是老游击队员,落地钟的箱子里暗藏着杀敌的左轮手枪。抗疫英雄的父母、儿女,都为自己上前线的亲人深深担忧,却都理解支持亲人走向生死搏斗的前线。这部“疫情家书”,让我更加坚定地看到,英雄主义和民族大义,一直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力量。
作者简介
王跃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苍黄》《亡魂鸟》《爱历元年》《大清相国》,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随笔集《幽默的代价》等。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在日本翻译出版,小说集《漫水》在英国翻译出版。中篇小说《漫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表达,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原乡故土的温情回望,在读者中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