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鉴赏 |立秋“咬秋”,“咬”一口故宫里的瓜

2020-08-07 10:20:17 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编辑:魏玮
字号:

今日立秋,不少地方都有“立秋咬秋瓜”的习俗,清代《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记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瓜是中国书画和工艺美术中常见的题材,除了描绘其形态之外,更重捕捉其神韵。立秋之际,不妨“咬”一口故宫里的瓜——“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宫六百年鉴赏”系列今日特别呈现两岸故宫所藏古代书画文物中的“秋瓜”,其中既有宋代钱选的《秋瓜图》、清代八大山人的水墨西瓜册页、齐白石的《倭瓜轴》,也有圆润饱满、釉质润泽的宋代定窑瓜式提梁壶、瓜棱罐,以及匠艺独到的瓜式文房用具等。

历代名迹里的秋瓜:或恬静或酣畅

《诗经·大雅》记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后世多引用“瓜瓞绵绵”四字来代表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寓意,而瓜果多子,也有相近的吉祥意思。相比较果蔬,两岸故宫收藏的以瓜为题的书画作品并不算多。但在这其中,宋代的钱选、清代的八大山人以及近现代的齐白石无疑都是“吃瓜”与“画瓜”的高手。

宋元之际 钱选 《秋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钱选,字舜举,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乡贡进士,长于诗文与书画,在地方文艺界享有声名,元初时与好友赵孟頫等人并称为“吴兴八俊”。他不愿在异族的朝廷中出仕,甚至维持儒士的身分,遂留居故乡,焚毁自己的著作,而以绘画为业。这个选择使他被后人视为南宋的遗民画家。钱选是一位全方位的画家,从青绿山水、折枝花卉、人物、到动物的题材,无不擅长,在追仿唐、五代、宋初的复古画风中,也开辟出新的视野。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的资料介绍,台北故宫所藏的钱选《秋瓜图》以深浅浓淡、各种不同层次的绿色,刻画浑圆的翠瓜、掌状的叶片、细长的草须,并夹杂洁白的小花,颜色清丽。瓜叶或俯或仰,具备多种卷曲翻转的姿态,叶脉也经过细心的描绘,就连被虫蛀处都画得一丝不茍,流露出恬静优雅的气息。全幅精致而清雅的风格,犹带有南宋画的遗风,只是褪去甜熟之味。画瓜的题材与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有关,显然可以符合市场的需求。画幅上方并有作者自题诗一首,钤印四方。不过有学者据画风及款识判断,认为此作或系后世托名之作。

宋人 《秋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画草虫瓜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秋瓜图》轴构图相近的有宋人《秋瓜图》轴和收录宋人集绘册的宋人《画草虫瓜实图》。其中宋人《秋瓜图》轴绘三枚秋瓜,匐地而生,另见藤、叶、花等点缀其间。瓜皮用老绿渍染,瓜棱填以赭黄,极尽形容之妙,饶富韵味。瓜叶之络纬、藤须等皆仔细勾勒,用笔圆润细劲。画上未系作者名款,此轴用笔之细腻与宋人《草虫瓜实图》相仿,故若此轴不出自宋人手笔,即属钱选末流所为。

宋人《画草虫瓜实图》选自“宋人集绘”第三开,图中绘瓜果熟透,引来觅食的螽斯(螽斯又称纺织娘)。瓜果多子,瓜叶、瓜须为蔓生植物,能绵延生长,故此画蕴含有“祝愿子孙众多”的吉祥寓意。在表现手法上,瓜皮用老绿染,瓜棱填以赭黄,裂缝则以石绿淡染。瓜叶边缘已枯残,亦用赭黄渍染。此外在台北故宫院藏的明人花果册中,还有《桃瓜图》、《画瓜图》等。

明人花果册页之《桃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花果册叶之 《画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墨西瓜册页是台北故宫藏《传綮写生册》中的一幅。册页中有八大山人分别用行楷书、行书题的三段款识,其中一段为“和盘拓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着沙。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如麻。”《传綮写生册》为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作品,是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冬至,八大山人34岁时在其出家地,江西进贤县钦风乡介冈灯社所作。从题跋中可知,八大山人曾画一茄一菜“寄西村居士”, 西村居士常将此画向友人展示,引来更多倾慕者向其索画,因此就有了这本《传綮写生册》。册页共计十五开,所绘瓜果、花卉、玲珑石、松等十二开,书法三开,并分别用楷书、章草、行书、隶书在各页题诗偈共十首,楷书乃明显欧体面目,法度森严。作为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之初,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的影响,其用笔较方硬,题材、布局也有前人痕迹,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却已预示着他的未来的发展。后人从此册页当中,对八大山人书画的历程得以溯源。从鉴藏印可得知,这套册页作品曾经在宋荦(宋致为当时江西巡抚宋荦最小的儿子)府中收藏,而后再被清廷皇家所珍藏。

八大山人 水墨西瓜图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一生画了大量以瓜果为题的作品,其中故宫博物院藏的《倭瓜轴》以水墨泼墨画倭瓜,藤叶茂盛,款“杏子坞老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瓜瓞绵绵》轴则兼采勾廓填彩与没骨法,描绘南瓜悬垂于藤蔓屈曲缠绕的意象,极富墨韵酣畅淋漓,展现宛若狂草回旋之趣。除南瓜外,齐白石笔下还有丝瓜等。

齐白石 《倭瓜轴》 故宫博物院藏

齐白石 《瓜瓞绵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瓷白玉砚石里的“瓜瓞绵绵”

唐宋时期,在工艺性的文物中,把瓜的自然形态与器物的实用性完美结合在一起,运用最多的要数在各大窑口均有大量烧制的瓜棱壶、瓜棱罐等陶瓷器。

如晚唐越窑青釉瓜棱执壶,腹部呈四瓣瓜棱形,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壶身形似瓜实,提梁与器身相接处饰有瓜叶三片,使提梁宛如瓜的藤蔓,全器施牙白色釉,坚致细白的胎土,莹泽的釉光,堪称北宋定窑的精品;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两岸故宫藏的瓜棱式陶瓷器还有定窑白釉穿带瓜棱壶、定窑白瓷瓜棱罐等。

唐 越窑 青釉瓜棱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 瓜式提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景德镇窑 青白釉倒流壶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定窑 白釉穿带瓜棱壶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 白瓷瓜棱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玉石、木竹漆器等材质中,瓜的造型主要以象生手法表现出来,其用材之考究,制作之精巧在清代达到巅峰。如清代竹黄卧瓜式盒,全器作长椭圆形,器表满贴竹黄片,再在竹黄片表面黏贴原先雕好的枝干与树叶,器之内胎以黄杨木雕制而成,盖上的枝干自一端突出扣于器身口缘,全器几乎满贴竹黄片,但盖上的枝干则露出黄杨木本色,使得木质的浅黄与竹黄片的褐黄相映争辉。器之内壁满贴金箔。竹黄工艺的历史称不上久远,竹黄器的普及性也不如陶瓷器,但因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竹黄色泽雅致,“质似象牙而素过之,素似黄杨而坚泽又过之”,象牙与黄杨木都是细致、色雅的珍贵制器质材,因此不但士大夫喜爱这类竹黄器,一旦上达天听,便受到清帝青睐,而且成为国交礼物。

清前—中期 竹黄卧瓜式盒 木竹漆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松花石甘瓜石函砚而言,全形雕作长形甘瓜,瓜体八棱,外壁浮雕枝叶瓜瓞,叶缘有虫蛀痕,极尽写生状。砚中剖为二,石函式,上下相扣合,合缝处为不规则凿痕。盖里光清而穹起,砚堂则平磨抛光,并以上方虫蛀水蚀处为墨池。此砚收入《西清砚谱》卷二十二。松花石,产于中国东北松花江流域,质坚细莹润者为上品,亦有取黄或褐色为砚面者。由于出自满洲王朝发源地,故康熙中期以后,官方大量采掘,内务府造办处承制,勒以御制铭款,供作御用砚材,并视其品类与端、歙相埒,常赏购臣属,赠之友邦。

清 松花石甘瓜石函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再如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黄地套绿色玻璃瓜形盒,此盒为扁圆形,以黄色玻璃作胎,黄色之中有红色与黄色相搅而成的丝状,外套透明绿色玻璃为花纹。盒外表覆盖有绿色玻璃瓜叶纹,藤蔓突出,叶脉清晰,花瓣舒展,一只小虫栖息于叶上。整体的形状如一绿叶下覆盖的甜瓜,匠艺独到。

清 黄地套绿色玻璃瓜形盒 故宫博物院藏

在两岸故宫所藏的瓜式文物中,还有叶下花枝纵横,叶上托一小瓜的黄玛瑙瓜叶形笔掭;叶脉纹理清晰,雕刻规整而精致的紫檀镂雕瓜式盒;器身、壶盖、盖钮均似南瓜的玉羊首瓜瓣壶;漆色红润,刀法熟练,层次丰富的剔红瓜瓞瓣式盒;瓜身表面布满卷曲攀爬之藤蔓,瓜叶或卷起或开展,叶脉纹理生动自然的雕竹瓜式盒等。

清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紫檀镂雕瓜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玉羊首瓜瓣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剔红瓜瓞瓣式盒 木竹漆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剔红瓜瓞瓣式盒 木竹漆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雕竹瓜式盒 木竹漆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白玉瓜式洗,藤蔓和瓜叶围绕器壁,有一颗小瓜与之相连,口沿停着两只蝴蝶。洗是文房用具,清代使用更加广泛,造型、题材繁多,绝大多数作品讲求精雕细刻,有较高的琢玉水准。此件尤其是晶莹玉润,匀净无瑕,有一种瓜的新鲜与质感。

清 白玉瓜式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是深宫里的“瓜”,但瓜与田园生活也密不可分,这些历代书画与瓷玉里的瓜,除了有“瓜瓞绵绵”的吉祥涵意,其实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中的自在与田园之美。

(注:本文关于部分收藏品的介绍资料与图片来自两岸故宫)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