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广花
什么是好新闻?这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但每年由中国记协评选出的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好新闻”提供了鲜活的样本。近日,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推出《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一书,为全面认识新闻工作、探讨新时代的新闻业务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方法。
该书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主编朱建华和院长郑良中联合编著。朱建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该书共有10辑,包括“主题宣传创新与突破”“典型人物挖掘与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问题感”“答好媒体融合‘必答题’”等,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沿着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轨迹,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书中评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阐述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各种题材新闻写作技法与技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关于“好新闻”,书中有许多翔实的案例。例如,获首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的《钢铁“国家队”》,是同题竞争出彩的典型。当时,面对如何报道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新闻大比拼,长江日报社的8名记者春节刚过便一头扎进武钢,白天散出去采访,晚上集中进行思想碰撞,从立意到措辞反复推敲,仅200字的开头就写了10余遍。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文章直指国企改革体制问题。书中透露,稿件见报当天,当事人扬言要告作者,让作者“遗臭万年”,而作者则大气回应:“遵守了对你的承诺,我就违背了媒体对公众讲真话的承诺,我宁可负你一人,也不能负天下读者。”
只有平时“写好”新闻,关键时才能写“好新闻”。《好新闻的样子》还鼓励媒体人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认为舆论监督要“刺刀见红”,号召记者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如《一批游戏机室“游戏”学生》将常规的工作报道转变成具有问题意识、能够推动问题解决的获奖报道;《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从公共信息中发现“金矿”;《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让负面新闻成为纠正工作的正面报道;《车站、码头问事处直通电话何时装?》为城市发展“敲边鼓”。该书还敢于直面瑕疵,《试错机会是最好的创业政策》虽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但书中坦言:文中“全球首创”“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率先在全国试点”等表述,有一面之词之嫌。
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在该书序言中评价说,新闻奖是新闻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无论是全国好新闻奖还是中国新闻奖,《长江日报》都从来没有缺席。《好新闻的样子》是一本特色鲜明的著述,既有案例又有评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相信会给每一位新闻同仁带来启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汤广花
编辑: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