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敦颐的思想地图》篇目6:祖墓:哲人的基因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李子璇 2017-06-28 10:53:44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人对圣贤和先辈的崇敬有两个极致,一个是生地,一个是葬地。楼田,既是濂溪先生的衣胞之地,又是其父亲的归葬之地,走进楼田,最先让你心生敬意的便是周家的祖墓。周敦颐父亲和兄嫂的墓距村口不足百米。早几年文物部门及周家后裔在重修祖墓时,取道县、衡阳、九江三地之圣土同修,以表达对土地的祭拜和对濂溪先生的崇敬。我放轻脚步,心存敬仰,在其父亲的墓前叩拜,用深深的三鞠躬表达自己的膜拜之情。

  一鞠躬,感谢时代造化。

  周敦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初五日。这时是宋朝开国第五十八年,也是澶渊之盟缔结后的第十四年,宋朝正蒸蒸日上,廓清黑暗。宋开国五十多年,历三代国君,时局趋于稳定,朝野富庶而俭约,国家开放而知礼,读书之风举国盛行。有一首诗与周敦颐同龄,那就是宋真宗亲自撰写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周敦颐的青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民读书年代。北宋王朝从五代各帝猝亡的历史中总结出“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得失,反思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轻易得手的惯例,“千年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以“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创举进行制度改革,让军人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与之对应,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大量起用文人,“权知军州事”。一方面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文人士子引向攻经读史之途,皇帝还亲自推荐读书目录,带头研读讲授儒学经术;一方面加大开科取士力度,为国家招揽人才,为读书人提供出路。景德二年(1005),一次取进士246人,特奏名五举以上110人,“九经”以下570人,诸科“三礼”以下75人,共1001人。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这种浓郁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周敦颐的横空出世提供了良好土壤。楼田诞生一代硕儒,要谢天谢地谢时代!

  二鞠躬,感谢家庭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周敦颐出生在一个好时代,更落户于一个好家庭。按当今的话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学二代”“官二代”,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就是他的家庭背景。周父六兄弟中,有两名进士,周母郑家两代五进士。从优生学来看,高智商的结合让周敦颐获得了先天注定的优秀遗传因子;从优育学来看,周父辅成进士出身,饱读经史,在周敦颐出生后,辞官在家,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教导儿子读书。周母郑氏出身汴京望族,是一位知识女性,知书达礼,亦会“孟母教子”,加强儿子的课外辅导和作业督促。夫唱妇随,主辅结合,良好的家庭教育,周敦颐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周敦颐的祖父性喜恬安,躬耕不仕;周父发愤读书,志于进士;周母知书达理,处事周全。这一切,让周敦颐自幼养成了明敏笃厚的气质。他成人后处理政事仁恕精严,都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就连晚年退隐自然,辞官养老,也与其父的举动如出一辙,惊人雷同。

  三鞠躬,感谢少年勤学。

  周敦颐是早慧的神童。百多年后的度正(1166—1235)在《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记载了一个传奇故事:“先生年五岁,辨五星墩于宅之左右前后,分配五行。”讲的是天禧五年(1021)重阳节,秋高气爽,辞官赋闲的周辅成同族人移凳庭前,逸情聊天,村前田洞中的五个小山峦引起大家的兴趣,商议着各取一名。可闲议良久,不得其名。这时,坐在一侧旁听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面带难色,竟脱口而出:这五个山堆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就叫“五星墩”。大人们一听豁然开朗,便采纳了小敦颐的建议。这五个小山峦被正式命名为“五星墩”,此后成为楼田村一景,至今遗迹犹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