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乘坐高铁的联想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秀山 编辑:王嫣 2017-12-17 10:12:06
时刻新闻
—分享—

  /王秀山

  自打有了高铁,我的出行,除远距离选择坐飞机,其余大部分都首选高铁。比如北京到上海,乘坐“复兴号”只要约5个小时即可到达,既省事又省时,优势显而易见。高铁带着我先后到过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苏州、合肥、上海、杭州、郑州、武汉、长沙、太原、西安……旅程长则6小时短则只2小时。坐在舒适的高铁车厢内,尽情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方便、快捷,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心中油然而生“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又发“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情。

  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坐火车种种。

  那时我还是少年,有几次坐火车随父母回辽宁铁岭老家的经历。记得每次坐火车,母亲都要烙几张糖饼、煮几个鸡蛋,让我带上,所谓“穷家富路”。记忆中,那时的铁路职工穿一种直立领的蓝色工作服,金色纽扣上路徽闪闪发光。列车长臂戴一个长三角形的绿色标牌,上有“列车长”三个绣金字。车厢头的一侧一般有一个烧煤的茶水炉。水烧开后,茶炉上挂着的小木牌就会翻到“开水”一面,提示人们可以饮用。车厢里不时有列车员提着大水壶为旅客送水,为防烫伤周围人,水壶周边还围了一层白布。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火车上有一种公用的喝水杯,瓷质,白色略发灰,没把儿,杯身上印有铁路路徽,大概是怕摔坏,茶杯制作得很厚实,甚至有些笨重。那时的火车车厢都是“绿皮车”,车窗是双层玻璃,上下开启。冬天窗上会结薄薄的冰,自下而上越来越薄,好奇的我经常在上边用手指写字。夏天火车开动时打开车窗,将头探出窗外,风迎面吹来,好不惬意。往前看,可以看到喷烟吐雾的蒸汽机车头,往后看,可以看到长长的列车。特别是列车转弯时,整个列车一览无余,特别雄壮。但往往望一会儿,就会被车头散落的煤渣迷了眼,满脸黑煤粒。

  1969年初我参军入伍,由北京到青岛,我有生以来坐了一次特殊的火车“闷罐车”,其实就是铁路厢式货车。记得那是2月13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我们来自同一所中学的一百多名新兵,在永定门(现北京南站)火车站登上了“闷罐车”。当厚重的铁车门“咣当”一声关闭,火车长鸣着徐徐开动,我猛地意识到真要告别北京了,下意识想再多看一眼从小生活的地方,但“闷罐车”只有4个小窗户,而且很高,踮着脚才勉强够得着。从小窗抬头望,只见雪后的天空很蓝很蓝……那次行程印象最深的一是冷,二是噪音大,三是很颠簸。第一次远离父母,欢呼雀跃后大家相对无言,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1971年我在部队提干。之后探亲休假和出差经常坐火车。感觉中,似乎火车运力永远不足,趟趟都超员;春节前后尤其人满为患。我那时常坐的是往返北京-青岛的39/40次列车,还有往返北京-烟台的47/48次列车。我有过在车厢连接处连续站立十几个小时的经历,也有从烟台上车直到天津才有座位的经历。那时的火车,一般时速三四十公里,“特快”时速五六十公里。那时列车没有空调,赶上冬季不开窗,再有旅客抽烟,车厢里空气简直令人窒息。有一次因为紧急任务回京,为赶当天唯一的一趟火车,我来不及吃晚饭,急急忙忙上了车。熬到下半夜,肚子饿得咕咕叫,饥肠辘辘的我顾不了面子,轻轻推醒一位身穿陆军军装的战士,向他讨要吃的。这位战友从挎包里拿出两个苹果递给我,说:“我只有这个了。”我狼吞虎咽立刻啃了一个……

  高铁给我们的出行真是带来了极大方便——1994年我第一次去太原,坐了一夜的火车,而现在去太原,坐高铁只需3小时。

  乘坐高铁,抚今追昔,联想多多。我感慨我们的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感慨自己有幸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赶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坚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就像高速飞奔的高铁列车一样,勇往直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