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六小龄童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六小龄童的猴王扮相深入人心。
高中时的六小龄童。
思考、写字也是他练功的一种方式。
六小龄童首部自传《行者》出版
今年是猴年,也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诞辰510周年以及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播出30周年,三种要素结合起来让人第一个反应就是一个名字:六小龄童。近日,备受关注的六小龄童首部自传《行者》,终于在“猴年马月”之前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该书集结了六小龄童57年来的经历和所思所想。他说:“其实,今年也是我的二哥小六龄童去世50周年。”这一刻,时光一路向前,穿过舞台,穿过炫目的光环,他还是那个章氏猴王世家的刻苦练功的清秀男孩。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孙珺
因为二哥的临终嘱托扮演美猴王
《行者》是六小龄童亲自执笔的首部传记,独家披露以前从未讲述的内容,呈现一部完整的个人和家族传奇——生命低谷时的心路历程、家族中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兄弟间的感人情谊、学艺历程、文化传承的思考,都在书中充沛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在新书出版发行之前,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面向全球征集书名,最后确定“行者”两个字,六小龄童认为“行者”非常适合这本书,一来,孙悟空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孙行者,二来,他希望每个人都是行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实现自己人生和事业的理想。有网友提出叫“金猴归莱”令六小龄童印象深刻,因为他的真实姓名叫章金莱。回顾57年岁月,人生如戏,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他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灵山,每个人都是西天取经路上的行者。路途漫漫,前路遥遥,要翻过多少座山,要涉过多少条河,才能走到那个完美的终点?行走,行走,不管是踉跄前行,还是疾风劲走,总是在路途中。”
六小龄童的家族,可谓猴王家族,真正演猴戏是从他曾祖父开始的,随后是祖父、父亲、哥哥和他。他父亲从六岁开始学猴戏,为此取艺名为六龄童。到了他二哥演猴戏时,父亲就称二哥为“小六龄童”。小六小龄童曾被《中国戏曲艺术家辞典》称赞为“中国最有名的戏曲小神童”,不幸的是,他17岁时患上白血病,早早就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嘱托弟弟:“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见到我了。”如今,说起二哥来,六小龄童满怀深情。“其实,二哥一生从未真正扮演过美猴王孙悟空,他一直扮演的是小传令猴。因为二哥的这句临终嘱托,我义无反顾地延续他的艺术与人生之路。”
1982年,拍《西游记》时,父亲将“小六”颠倒一下,于是就有了“六小龄童”这个名字。
成为“西天取经”的最大赢家
哥哥的去世是无法弥补的痛,但六小龄童明白必须要站起来,去实现哥哥的理想。“不光是延续他的艺术生命,也是在延续他的自然生命。所以,我从哥哥手中接过金箍棒那一刻,我的人生就没有退缩,只有一直往前走。”
当年的《西游记》剧组的人都说六小龄童才是“西天取经”的最大赢家,不仅播出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猴王的形象深入人心,六小龄童还在剧组娶到了媳妇。很多人问他《西游记》剧组有那么多“女妖精”,为什么你就没有和她们擦出点爱情火花?怎么偏偏和场记于虹好上了?他的回答是:缘分。当然,他也开玩笑说:“‘女妖精’要么已经成家了,要么拍几天戏就走了,或者被我在戏中一棍子打死了。戏一拍完,当然就走人了,谁会专门惦记这个不知面目、满身皮毛的‘猴子’?”
虽然以美猴王的形象活跃在舞台和电视电影里,但六小龄童并非只囿于这一个形象,他还扮演过吴承恩、胡适、周恩来等人物,甚至一些反派人物。同时,他还用了10余年时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学生们交流思考,传递坚忍不拔的玄奘西行精神,让永不言败、乐观向上的猴王精神走向世界。
对话六小龄童:一生做好一件事
广州日报:您扮演的孙悟空很传神,尤其是眼神,当时您是怎么练习眼神的?
六小龄童:中国传统戏曲有孙悟空的表演,称之为猴戏,那里头有手、眼、身、法、步,所有的表演形式,包括人的情绪,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不一样的,眼神的表演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去模仿学习真正的猴子,最后高度提炼,精心设计,为刻画人物服务。
广州日报:您在书中说一生做好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需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
六小龄童:玄奘大师和吴承恩,是我最推崇的两位先贤。他们都是这样人:一生把自己最有兴趣,最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登峰造极。
广州日报:您有没有收过徒弟,章家猴戏传下去靠什么?
六小龄童:到现在为止今年是猴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选“小猴王”。我选了6个孩子,这些孩子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而不是说只让他们演孙悟空。我自己也演过很多别的艺术形象,演过周恩来总理、吴承恩先生、鲁迅先生、胡适先生等,当然,大家最熟悉还是孙悟空。我一直讲一个人一生把自己钟爱的事业做精、做强、做大,这是最重要的。
广州日报:您希望您女儿成为您的传人吗?
六小龄童:她自己有兴趣,她做什么我都是支持她。拍《西游记》续集时,冯骥才先生在天津开过一个座谈会,说不希望六小龄童成为末代猴王。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的,我现在在训练,希望大家有好的苗子也推荐给我。
广州日报:生活中您的性格是偏向美猴王,还是偏向文静一点?
六小龄童:以前偏向文静,现在偏向美猴王。有时候我还会说俺老孙来也,个别观众说为什么你生活中也要这样去讲,你又不是孙悟空?但大部分人都非常接受我这种心态,我觉得年少年轻的时候要稳重,年长以后反而要有童心。
广州日报:您还会练功吗?
六小龄童:我最大练功就是多动脑子多思考,根据自己心情来调整自己的走路时间、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