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管外界如何风起云涌 唯精耕细作得以解忧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刘晗 编辑:李子璇 2016-07-10 11:49:16
时刻新闻
—分享—

 

  刘晗

  在备受瞩目的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AlphaGo)”完胜拥有十四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中国人几千年前发明的围棋就这样轻而易举被人工智能攻破。事实上,人与机器的“对弈”由来已久,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以长期从事相同劳动且不知疲倦的绝大优势取代了人工手作,匠人意识到机器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威胁。此后,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记录了19世纪人类对机器的恐惧,匠人与机器从此开启了旷日持久的斗争。然而,对于机器的厌恶与反感并不局限在工人阶级,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就在其作品中对机器文明大加讽刺,海德格尔则以隐居抵抗喧嚣的现代机械世界。从启蒙时代到今天,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从抵抗、斗争走向合作,并且开始从人的角度理解机器,借助机器与人在能力上的对比去认识自身。

  身处机器领衔的时代,理查德·桑内特则在《匠人》中反思随着工业社会到来而逐渐消失的匠艺活动。在桑内特看来,匠人不只局限于手工艺者,实验室技术员、指挥家、程序员、艺术家、医生、厨师都可以列入匠人之列,当他们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感受,更深入地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收集的线索、动作以及每一个灵光乍现,这些隐性知识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卡尔·马克思曾将匠艺定义为“赋予形式的活动”,自我和社会关系在制造物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制造物品能让“个人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任何手艺造成的谬误、缺陷甚至变异,可以看做是每一个匠人在物化的过程中留下的个人烙印,经过世代相传最终成为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日常语境中的“机械”意味着单调的重复。机械复制打破了时间性的叙事式,损毁了作品的原真性,导致灵光消逝。回望温情的手作时代,如何在利用技术的同时还能像匠人那样思考,将经验内化于心,将信息和实践转化为隐性知识?

  人机对弈仅仅是后人类时代一个开端,如今的现代人不缺乏整合数据、聚合信息的能力,而是缺少一种专注的精神,加之沿袭的法则、体制的束缚,手艺人面临着诸多困扰,若沉淀浮躁的心态,秉承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和冲动,便可以实现手艺在机械化时代的复归。成为一个匠人,不管外界何种风起云涌,唯有精耕细作得以解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