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书局一角
代表书店:上海大众书局
经营模式:老品牌创新、特色化、多元经营、文化社交
本报记者 郑洁
实业老板的书店理想
谈及实体书店,大众书局是绕不过去的老品牌。2002年,缪炳文在南京创立第一家大众书局,它依托母公司鸿国集团多年从事百货业的零售管理、营销理念,独创了以图书经营为主体、相关文化业态为辅的卖场文化,即“文化摩尔”经营模式。整体上,大众书局已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拓展开出了20多家连锁书店。
2005年,大众书局以“接盘”思考乐书局的姿态,正式进入上海书店市场,并成功使思考乐扭亏为盈。2012年,其在上海乃至全国首推24小时书店,一时成为书店业的标志性事件。虽然一直在创新,但仍有人分析其经营上的问题:24小时书店夜间的亏损;大众化读物的图书定位不占优势等。
上海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朱兵说,进入书店业确实是缪炳文对图书文化产业的喜爱。如果从商业回报考虑,书店业不但回报慢而且利润很低。但在他们集团内,书店业不是点缀,而是重要业务之一。大众书局接下去也正考虑全国性的拓展。
从门店数量和总体规模看,上海大众书局目前位列上海书店业三甲,即将开设第7家店。活跃在上海的书店品牌中,西西弗计划4家但只建了1家;博库2005年进入上海,迄今只建了2家;衡山·和集和言几又均只有1家书店。“我们的目标是在上海建20家书店,达到每区1家。”朱兵说,目前在上海民营书店品牌里,能清晰看出发展步伐的也就钟书阁、西西弗和他们三家。自2015年开始,他们推出了加盟店模式,获得了很多商业中心希望引进的积极响应。
另外,朱兵介绍,上海大众书局早在2010年后,就设立了“盈利1家新增1家”的稳健投资标准。目前的书店销售格局都分为三块:主业仍是图书,在书店场地占比六成,销售上也仍是最高,但单独计算收益则是略亏。第二块业务是自营品牌“纸品咖啡”,“利润高但不占主流,书店还得靠图书吸引读者。”朱兵说,“整个实体书店业,图书销售增量都在放缓甚至略降,很多书店都把经营范围扩大了。”他们的第三块业务是文创产品销售,主辅互养才保证了持平和部分盈利。
特色化书店的诞生
福州路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南京路、外滩和人民广场,是开书店的好地段。但在整条福州路上,上海书城是综合性书店,艺术书坊和古籍书店都有各自专业经营。朱兵说,他们调查发现,不能跟上海书城硬拼,于是着手主打文学类图书书店。基于上海人夜生活丰富的特点,他们尝试24小时经营模式。但之后,增加的水电、安保和工作人员等费用,使成本比原来翻了一番。所幸,2012年上海推出书店扶持公共资金,24小时书店和之后的3家新店均获得了补助。也有媒体肯定了24小时书店的存在意义,认为它代表的是城市的文化态度和追求,也为市民提供又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书店格局最小的不到800平方米,最大不过1700平方米,一味追求品种齐全的话并不明智。”朱兵说,他们特色书店的格局已经初具,包括以电影为主题的美罗城店、以女性为主题的乐城店、以约会为主题的新理想城店、定位为儿童书店的松江店等。另外,在书店装潢品位、图书品质上也做了大幅提升,去年上海举行的“最美书店”评比中,上海大众书局入选了3家。
文化社交与体验平台
“我们认为实体书店存在的另一意义,就是使读书者能够进行体验和交流。”朱兵说,上海大众书局在每个书店都建立了“以书为媒、以文会友”的书店微信朋友圈。
为了提高读者的滞留时间,他们也开展了很多文化体验活动,如“白领读书会”“徐汇青年讲坛”等。还将在下半年推出“作者服务日”。书店还将设立“明日文坛之星”专架,为一些尚未出名的作家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最佳位置。目前上海大众书局已先后在书店内设立“金领驿站”“青年中心”等读书品牌项目,让更多读者能够自发地组织读书活动。
“以开在虹口区北外滩一家建投很火的书店为例,北外滩聚集的很多金融机构。充分证明了,未来能够在式微的书店行业存活的,只有大型综合化书店和特色书店。”朱兵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