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歌一曲动心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武祥 编辑:王嫣 2016-10-02 09:20:50
时刻新闻
—分享—

  李武祥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这个夏天,品读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红四方面军》上下两册,洋洋洒洒百万字,重温血与火的年代,感受历史的厚重,油然而生叹惋,肃然而起敬意。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红军呵?这支1927年诞生于湖北黄安七里坪的农民武装,在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反“围剿”斗争中,队伍壮大到4.5万人,成建制歼灭国民党军队40多个团6万人,取得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剽悍风格和“不胜不休”的意志品格,成为当时工农红军第二大主力。在“偏师说”指导下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转移到川陕,与盘踞在那里的军阀血战数月,开辟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壮大到8万人,让敌人闻风丧胆。在张国焘错误路线裹挟下,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穿越“死亡地带”, 路迢迢野茫茫雾沉沉,与川军血战百丈,付出沉重代价。在奉命组成西路军肩负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接线任务后,强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以血肉之躯与剽悍凶残的“马家军”展开殊死搏斗,几近“雪崩”!作者少华曾用最“土”、最“曲”、最“苦”、最“野”、最“硬”来形容红四方面军的天然禀赋和独特魅力,这个概括是有一定道理的。

  读史的目的,我以为有二:一是让人明白,历史就是历史,千秋功过任评说;二是历史不止是历史,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面对“大肃反”亲人和战友被错杀,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仍能在逆境和冤屈中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深受张国焘军阀主义和个人独裁荼毒被拖入深渊,红四方面军将士竟然能在重压和煎熬下愈挫愈奋,以不到20个团的兵力与80个团的川军血拼;面对西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残的“马家军”,红四方面军将士顽强战斗视死如归!红四方面军把英勇烙在了历史中、把悲壮撒在了大地里、把忠诚铸在了红旗上。他们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及其在战斗中探索出来的“围点打援”“收紧阵地”等战术,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宝贵财富。这些,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读史回望来时路,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读《红四方面军》,读者可以依稀看到革命者与反革命者血与火的斗争、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血与火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明白,从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到反帝国主义,从党内反“右倾投降主义”“左倾冒险路线”到长征中反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多么顺应人民的要求、历史的潮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道路多么曲折、付出的代价多么高昂!

  《红四方面军》纪实写史,生动感人。通过引用历史文献和亲历者自述的方式,以翔实的史料呈现历史,客观严谨,富有真实性。作者少华长期研究近现代史、军史,很早就开始研究鄂豫皖苏区历史,对红四方面军的研究资料掌握比较多、咀嚼比较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整理上,还熟练地运用文学的形式,融文于史,立体还原战争的宏大场景和残酷激烈,富有文学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刻画了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李先念、王宏坤、许世友、曾中生、许继慎、旷继勋、董振堂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将堪称红四方面军“三巨头”标签——张国焘的阴鸷、徐向前的勇毅、陈昌浩的魄力——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刻画张国焘,从初入鄂豫皖苏区的谨微,到发动“整肃”活动清除异己的疯狂,再到红军长征首次会师拥兵自重的狂傲,到三军会师失去军权和西路军战败后的落寂,最后借故叛逃革命的丑恶,把一个党内独裁、机会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作者通过对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过程的描述,用历史的笔触再现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张国焘的索权私欲、朱德的隐忍负重、任弼时的和风细雨。领袖从来不是自封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合则强分则弱,南下没有出路,北上才有未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战略远见、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

  壮歌一曲动天地,扼腕几许叹英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品读《红四方面军》,不仅撩开了一段历史的迷雾,而且重温了一个英雄的群体,可以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脚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