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空空导弹研究院11车间正式成立数控班,还是毛头小伙的鲁宏勋主动申请加入。数控编程工作,是把图纸变成零件的过程,新图纸、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每一样都是从零开始。对于技校毕业、钳工出身的他,英语和计算机都是横在面前的拦路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开始下苦功自学英语和计算机技术,最后在数控机床上成功编出了空空导弹研究院的第一个加工程序,做出了第一个数控产品。
基于第一次编程的巨大喜悦,鲁宏勋更加坚定了在数控行业走下去的决心。对于编程上遇到的难题,鲁宏勋更加不服输,每加工出来一件比较复杂的零件,他都会兴奋得几天睡不着。
在一次加工“万向支架外框”时,由于外商提供的工序十分烦琐,给加工带来繁重的工作量。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鲁宏勋果断对外商提供的工序进行改装。因为改装过程复杂,交货期限又短,他不得不反复进行改编实验,一次又一次,越是障碍重重,越是激发了这位编程勇士的斗志。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成功将外商提供的11道加工工序缩短为一次装夹完成。因为改装成功,不仅将加工效率提高了三倍,还大大增强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此外,在天线的加工过程中,他还自行设置并加工了一次能安装12件零件的工装,使得天线的加工效率也提高了四倍多。
数十载的数控生涯里,鲁宏勋流过汗,也屡遇挫折。但凭着满腔热血,他从未向困难低头,反而越挫越勇。他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普通生命所能承载的韧度,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平凡岗位所能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