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水大义》篇目2:御封毘帽峰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02-22 11:15:20
时刻新闻
—分享—

  据史载,明朝正德九年(1514),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时沿舂陵河而上,距常宁城东六十里处,至阳嘉洲,仰望大义山,巍峨绵绵,翠绿福地,好一派锦绣江山。不远处,有一峰突傲众岭,直插云霄,峰顶有庙,犹若毗卢帽,又与南岳毗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当即豪情大发,金口一开,御封“毘帽峰”。随后登上毘帽峰,古刹岸然,视野千里,“北瞻衡岳,南望九嶷”,层峦叠嶂,云海翻腾,俯瞰舂陵,蜿蜒南来,飘然北去,炊烟袅袅,油茶茫茫,田园瑰丽,河山锦绣,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故慨曰:“如此异峰古刹,邑人之福也。”兴而书下“乾坤皆到眼,日月正当头,果是名山”14个大字。

  毘帽峰,突矗于常宁大义山中,海拔509米,灵山福地,古风岸然;又酷似大义山“龙头”昂首,古称“龙头峰”,与大义山“龙身”主峰牛迹石、“龙尾”至圣寺处,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一条滚滚巨龙,势不可挡,激人奋进。

  元帝赐福

  据传,公元前395年,同为盘古三清所化的玉清元始天尊(元帝),为探寻太清圣人老子太上老君公元前500年在大义山主峰牛迹石留下的足迹,至大义山,恰逢龙头峰附近犀牛群妖作怪,引得山洪暴发,毁坏民房、良田无数。元始天尊见状,施法降牛,犀牛见势不妙,纷纷逃向舂陵河,却不想一犀牛刚逃至龙头峰山腰,就被道术点中,化为岩石,但身体仍倾逃舂陵河方向,惟妙惟肖,年深日久,光滑剔透,又似“犀牛望月”,成一奇观。当地村民为感激元始天尊之恩德,遂在龙头峰顶建“元帝庙”,传道赐福,香火盛行,盛名远扬,方圆百千里百姓纷至而来,络绎不绝,成为当时湘南道教名观。

  元帝庙旺盛,道士骤增,而山上无井,道士担水要徒行下山到舂陵河,上下十余里,煞是辛苦;不远千里、跋山越岭而来的乡民,却无解渴之水。元始天尊怜众生疾苦,遂以大法,以地下暗流,引舂陵河水至山峰,泉涌成井,夏不干涸,冬不冰冻,满而不溢,喝了治病,饥能填腹,百姓感激天尊之功德,遂曰“神仙泉”。凡来此乡民,必虔诚饮水一瓢,以谓“上善若水”。

接菩萨似云霄彩带而来 曹莉娜 摄

  与耒阳交界之舂陵河中,因河水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一洲,洲之阳有一墟市,物阜民丰,百姓嘉乐,因而名“阳嘉洲”,古风岸然,耐人寻味,“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

  明时,徐氏、曾氏、谢氏相邻,三人相约,爬毘帽峰,砍柴割茅。突然,山中蹦出来三尊木刻菩萨,惊喜之余,三人商量将三尊菩萨供奉在毘帽峰顶庙里,称其“毘帽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发达,繁荣昌盛。不承想,还真如愿了,如今已发到徐洲、上游、红卫、茅坪几个村。徐氏、曾氏、谢氏子孙年年登毘帽峰,烧香还愿,虔诚仙王,且每年轮流由一个村负责把菩萨从毘帽峰接下来,游行各村,子民祭拜后,便把毘帽仙王神像安放村祠堂,供奉一月,再送回毘帽峰庙里。

  长来长往,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每年六月初一,徐洲村、上游村、红卫村、茅坪村尤为隆重热闹。这一天,嫁出的女儿,早早携夫带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双亲;在外亲戚朋友无约而至,拜亲访友,热情而又虔诚参与接菩萨活动。

  “龙狮腾舞、锣鼓震天”。六月初一凌晨,天还未亮,村里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聚集,将菩萨从山顶庙中接出来,青的、黄的、红的……20余条游龙,10余对雄狮,上万人上路,绵延三四里长,似一条彩带从云霄飘来,沿着崎岖山路,锣鼓喧天,声乐冲云,鞭炮震地,舞龙腾狮,时而腾空跃起,时而摇头摆尾,浩浩荡荡进了村,走遍每条街、每条路、每座桥,将美好祝福植入耕地、洒向河流、吹进深山、送到农家。家家户户点鞭炮,奉祭品,恭迎拜送,一直把菩萨请到村祠堂正厅,供奉一个月。个个虔诚,人人膜拜,点烛,烧香,祈福佑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庙普惠

毘帽峰古庙香炉 郭兴成 摄

  东汉末年,佛教东传,佛学大兴,佛门弟子寻名山大川,见大义山灵山福地,便居此参禅,立地成佛,并于元帝庙旁建铁瓦寺,又名“正觉寺”。据古迹“洋洋大观”碑刻称,每年二月,寺、庙震雷交作,俗云“雷神扫殿”。清同治元年(1862),因灾庙焚。六年后重建,当地人竖石门,额刻“果是名山”,联镌“乾坤都在眼,日月正当头”。山庙历经沧桑,屡毁屡建,迭更而不失其之义,伟存至今仍存留古迹,常年香火不断,惠光普照。现经常宁、耒阳、桂阳三县(市)乡民募捐重修,内设石神龛七座,建前后殿和两廊殿,纵深12.3米,宽8.8米,面积108.23平方米,正是“晨滴露,日当空,游人香客醉朦胧。佛门胜地犹如画,庭院幽雅瑞气彤”。

  宋仁宗庆历四年冬(1044),大思想家、理学鼻祖周敦颐任桂阳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于舂陵乘船而至,途经常宁,闻元帝庙之神奇,遂移步登峰游览,观义山之雄,叹峰壑之奇,赞山灵水秀之福,遂在大义山东麓平安村结庐爱莲堂。大理寺臣程珦恰逢路过,见其“气貌非常人”,上前攀谈,更知其“为学知道”,视为知己,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拜周敦颐为师受业,后程颐、程颢成了理学一代宗师。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几经起伏后,周敦颐移任永州通判,再经常宁,重拜元帝庙。见及天地干旱,百姓饿殍,感悟元帝之道,思量自身,朴实廉洁,俸禄甚微,仍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布粥恩施百姓,广倡“仁育万物,义正万民”。历经风霜后,悟及人生真谛,宇宙妙理,紫气东来,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作《太极图说》《通书》,倡“太极而无极”之宇宙生成论,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成儒道释思想集大成者。为感恩于天地馈赠,遂于爱莲堂再讲博学,传授儒家经典。周敦颐后人为瞻仰先祖遗风,循迹于此,定居大义山麓平安村,至今仍有周敦颐塑像,及其讲学之爱莲堂和孝文化广场。

  明朝,临武一侯爷慕名游毘帽峰,叹其境佳,于山腰处兴建一庵,名曰“静乐禅林”,供三宝佛像;清雍正六年(1728),当地信众出资修复扩建,将原三进连为一体,中开天池,正殿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十八罗汉、真武祖师、文昌帝君等40余座塑像;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又复修缮,时山中还有公馆、戏台、凉亭,同掩映于松柏修竹之中。1958年,庵被拆毁,仅留残基。1999年常耒桂三县乡民重建大雄宝殿、玉皇殿及生活用房等,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殿内奉如来佛、十八罗汉、弥勒菩萨、真武真君、文昌帝君等塑像,罗汉高1米,余高3米,挂有“静乐禅林”“慈航普渡” “文安天下”“武卫乾坤”等匾额。

恭迎毘帽仙王座驾 曹莉娜 摄

  从道家元始天尊的悲天悯人,毘帽仙王恩泽世人,正觉寺、静乐庵的立地成佛,再到儒家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思维衍射……毘帽峰丰厚的人文底蕴,凸显了古庙将道儒释融合一体之深刻精髓,惠光普照,福泽后世。

  牡丹传情

  相传,公元690年,唐朝女皇武则天改唐立周,初定天下,召集文武大臣,设万人宴以庆功业,下旨命御花园百花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尊,不愿献媚讨好,没有开放。武则天勃然大怒,下令火烧牡丹两千株,其余赶出京城,发配洛阳。在牡丹被发配洛阳的途中,有株红牡丹显了仙形,变成一个身穿红衣的少女,她生怕再遭天祸,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安度,便在途中逃脱,向南而行,昼夜奔跑。来到大义山,见前有舂陵河,后靠毘帽峰,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更爱恋乡民勤恳、率真品质,和睦邻、安稳度日的美好时光,便扎下根来。奈何南北有异,水土不服,枝枯叶黄,不见花开,沉眠不醒,如此过了八百年。

  一日,牡丹仙子苏醒,化作妙龄女子游山,突觉不适,昏倒路旁,正值正德皇帝游毘帽峰路过,上前救起,经御医诊治,皇帝亲身照料,病情好转。随后陪同游览毘帽峰,日生情愫,又感谢其救命之恩,以身相许,一夜缠绵悱恻,仙子飘然而去。说来也怪,牡丹仙子承接真龙天子贵气沐浴后,“王者之花”当晚怒放枝头。一夜之间,一山烂漫,大红的、玫红的、粉色的、白色的牡丹,分外鲜艳!此后,每到春夏之交,南方难得一见的牡丹在毘帽峰下竞相绽放,“国色天香誉四方,独立江南第一香,竞夸天下无绝双,毘帽牡丹分外香。”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这花开美景,聆听美好爱情故事,感悟美妙爱情。

  漫山石缝牡丹艳,当属毘帽峰一绝。原来这遍野奇形林立的石头,古风深蕴。相传,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残石,洒落凡尘,遗落至大义山脉,以“龙头”毘帽峰为最,石头所赠,土质特异,所产生姜无渣,为当地特色;而石头经天地温养,奇石生焉,成为当地人特殊的财富,行走毘帽峰,也许一块碗口大、瓶子状的石头就会跳入眼帘,若菩提、似观音、貌老翁……彩硅石、黄蜡石、彩卵石,漫山可见,就连寻常百姓家,一进门也可见一块块精美石头摆设厅堂或书房,石头成为当地一道奇特的风景。

  登毘帽峰,也是青石古道,路径七里许,台阶9999级,意蕴九九极数。拾级登山,一路野花素草,参天古木,茂林修竹,怪石嶙峋,无边蔓延,弥漫着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参悟“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蹲坐台阶,微风迎面,舒爽蔓延全身,看松竹摇曳,观云海浮沉,之字大道伸入云间,真谓“身登毘帽峰,昂首向天穹”。

  (原载2015年12月4日《湘声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