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掩月,灯璀璨。今年中秋之夜,常宁市板桥镇荷花灯会流光溢彩,数百荷花灯一盏连着一盏,走村串户,就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在盘旋,所到之处锣鼓声、爆竹声、欢笑声,声声不绝于耳。除此之外,七仙女下凡、划海螺船、何仙姑显神通等传统戏剧表演更是精彩纷呈,吸引万余村民参加这别开生面的文化饕餮盛宴。
对于板桥镇民众而言,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荷花灯会不仅是一种特色民俗文化,更是对先人忠义仁勇精神的发扬与传承。
忠义:关帝镇守板桥除民害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板桥荷花灯的历史,源自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为祭奠关羽之英魂,感念云长之忠义。
当时,无“常宁”之称,此地属桂阳郡,板桥附近有位徐姓强人在周边石山立“徐家寨”,打家劫舍,奸淫掳掠,百姓叫苦不迭。公元213年,孔明督军西进,关羽率军途经此地,丝毫不犯民,定计攻破山寨,为民除害,百姓感涕莫名。
尔后,关羽总督荆州事,镇守南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五郡,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蜀国“五虎上将”之首,百姓多受其恩泽。公元219年,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被杀,一缕英魂不散,附身吕蒙显圣而亡之,后飘至玉泉山,经普净法师点化,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化作伽蓝神。《三国演义》有诗赞曰:“丈夫生死气盖世,化作伽蓝始于兹。香客更传普净语,一问千载万人思。”
板桥百姓闻得关羽事后,感念其恩义,集资修建关帝庙,香火旺盛。夜晚降临时,荷叶上点灯,顺水而放,寄托思念,悼念关羽。“云长真义士也!”义薄云天进入了百姓骨子里,板桥荷花灯就此代代相传。
关帝庙,几经战火毁坏,几经修复,至康熙九年,板桥百姓再度修缮,至今仍可见修缮时墙砖印记。修缮竣工时,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板桥百姓在传统荷花灯的基础上,当晚举行盛大荷花灯灯会,悼念关公义薄云天的壮举。
仁爱:仙姑驱瘟赶晦保平安
承关帝之义,板桥百姓,勤劳吃苦,男耕女织,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无比幸福。
时值明末清初,瘟神来到了人间,看到板桥如斯美好,顿生嫉妒,施展妖法,散布瘟疫,五谷不生,六畜死亡,百姓遭殃。这时,八仙中的何仙姑正好路过,见此灾难,便落下云头,变成一位俏姑娘,高高举起手中荷花,顿时,荷花光芒四射,杀死瘟神。这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当晚,板桥家家制作荷花灯,人人模仿何仙姑高举荷花灯,围着湾前湾后转,屋里屋外转,驱瘟赶晦,保福平安,感谢何仙姑恩义。
从此,一年一度的板桥荷花灯会成了当地盛大的民间习俗,名扬五湖四海,承关帝之义、感仙姑之恩,添加十二生肖、七仙女等民间元素,驱瘟辟邪,保福平安,吸引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蜂拥前来参与、观赏,延续至今。2009年,板桥荷花灯被衡阳市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自愿筹款,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操刀的操刀,剪纸的剪纸,折花的折花,繁琐的流程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变得简化,剪刀一舞一转,左折折右剪剪,一张张意想不到的画面呈现眼前,何仙姑显神通、十二生肖、七仙女惟妙惟肖,随着贴、糊、扎等工序,一盏盏精美的荷花灯精彩亮相。
到了傍晚,板桥当地百姓,男女老幼汇聚一起,舞起荷花灯,队伍从关帝庙出发走街串巷,锣鼓喧天、号角齐鸣、彩旗飘飘,各家各户放鞭炮、焚香祷告迎接荷花灯,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四盏六角宫灯,面刻十二生肖,意寓四季平安。41盏五颜六色的荷花灯,由41个童男童女舞着随队前行,连成一条长龙,蜿蜒至天际,玉兔跟后,一棵梭椤树上悬日、月、星辰,灿若星空,由民众装扮成的《桃园三结义》《西游记》里的刘、关、张,唐僧、孙悟空等人物鱼贯而行。还有,老人小孩手提自制的十六角小荷叶灯,五谷丰登、团团圆圆等美好祝愿字语的灯笼游行队伍,场面蔚为壮观。
英勇:战士保家卫国洒热血
1944年,日寇侵占衡阳。国民党37军140师419团布防常宁腊园口一线,派驻八连驻防板桥横角岭,其中有一个侦察排驻守“三姊妹”庵。10月26日上午,一股日军从还魂塘侧边进攻横角岭,向南移动,我驻防守军顽强抵抗,英勇奋战。不料,从西华岭那边飞来炮弹,正中在“三姊妹”庵,驻守于此的侦察排24位战士毫无防备全部牺牲。另有一股日军由此上来偷袭横角岭,八连守军于是遭到日军两面夹击,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小部分被迫撤退。日军退去后,当地民众到“三姊妹庵”把24位烈士遗体合穴安葬,称为“二十四哥墓”,并将横角岭牺牲的军士遗体就地掩埋。
英烈已去,精神长存。当晚,为感念抗战烈士保家卫国,当地民众用白色草纸制作白莲花,点上灯火,举行荷花灯会,祭奠英烈,告慰英灵,驱邪辟晦,保福平安。此后,板桥荷花灯会文化内涵又增加了抗战大义元素,悼念慷慨赴国难的英烈们,提醒时刻不忘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传递保家卫国、保福平安的决心和立场,激励后人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原载2016年9月25日《衡阳日报》、2016年9月30日《湘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