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春芽知时节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学刚 编辑:李子璇 2017-04-05 10:51:23
时刻新闻
—分享—

  刘学刚

  “根染微黄怯晓霜,叶铺嫩绿滋春雨。”这是南宋名僧释绍昙描绘荠菜芳鲜可人的佳句。立春之后是雨水。春始属木,生木者必水也。大自然安排得如此井然有序,是为了创造色彩与香气的无限宇宙。春天,天气回暖,地气上升,百草之芽受了春雨的鼓舞,竞相迸土而出。泥土酥软酥软的,春芽嫩绿嫩绿的,拎了小竹筐,弯腰撷新绿的时候,腥甜而又清凉的青草味儿温柔地覆盖了所有的嗅觉和无边的春色,挑一枚细嫩水润的叶,搭在牙齿上一咬,齿颊凝香,满口爽鲜。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时鲜芽菜是荠菜。前些年,我和女儿去城郊的田野挖荠菜,美其名曰找春天。荠菜有越冬芽,也有新生叶,主根尤为粗长而鲜嫩,像挖人参那样,须用小铲把它请出来。择去枯叶、草屑,洗净,入沸水焯去涩味,复以冷水一浸,捞起,沥干,但见根若白玉,叶如翡翠,很有月白风清良辰正好的宋词意境。荠菜可凉拌热炒,亦可作菜馅菜羹。凉拌荠菜鲜香爽口,百吃不厌。范仲淹少时家贫,常以荠菜充饥,长大以后,写成《荠赋》以示感激:“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其咀嚼之声已为弦乐丝竹,如歌似梦,萦绕一生。我小时候以荠菜饼为无上妙品,细咬一口,软糯爽嫩的菜饼旋即布满舌床,嚼后满嘴留香,两颊生鲜。荠菜、香葱均切为碎末,打散两枚鸡蛋,加精细盐少许,搅匀,再将菜馅拍成薄薄的如暖瓶塞一般大小的圆饼,待油锅烧热,煎至两面金黄即可。荠菜饼趁热吃,香鲜细腻,无与伦比。

  韭菜芽和豌豆尖,前者是埋在沙土里极短的嫩芽芽,颜色浅黄,嫩而味美,又名韭黄;入菜的豌豆尖是豆苗顶端最为鲜嫩的三四寸,碧绿养眼,犹如清爽少女,水润娇嫩,清香迷人。此二者皆可洗净清炒,吃起来清香腴嫩,甚是鲜美。清炒的诀窍在于热油旺火快速煸炒,让热的食油给嫩的芽尖罩上一层油膜,保其娇羞之色清鲜之味。

  春芽如朝露,撷取当及时。王千秋《点绛唇》:“何处春来,试烦君向盘中看。韭黄犹短,玉指呵寒剪。”纤纤素手与嫩嫩的韭芽相触,犹如柔葱蘸雪,蜡梅凝香,真的是美色倾城。咏春色食春芽,皆为风雅之事。《礼记》载:“庶人春荐韭以卵。”春韭炒鸡蛋在先秦时期那是高贵的祭品,如今为寻常百姓之家常美食,吃起来鸡蛋的绵软和韭芽的鲜香交织糅合着,甚是爽嫩溜口。豌豆尖之鲜嫩不输韭菜芽,又有一股撩人的豆香味,清淡柔脆,滑润适口,清时福建人视为稀有之物,“每于筵宴,见有清鸡汤中浮绿叶数茎长六七寸者,即是。惟购时以两计,每两三十余钱。”(徐珂《清稗类钞》)

  韭菜芽、豌豆芽等春芽均可温室栽培。“手分瀑泉洒作雨,覆以老瓦如穹庐。”这大概是最乡土最拙朴的栽培方式了。小时候,我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有着格外热忱细腻的情意,挑几个圆鼓鼓的豌豆,搁在月白的小碗里,其上覆以湿布,置于灶屋,日日以水淋之,两三天的工夫,就长出尖尖的嫩芽,泛着淡黄的微光,十分惹人喜爱。长至五六寸许,若移栽小盆中,古人谓之“生花盆儿”,为乞巧节习俗。那时候,一户人家生发鲜豆芽,左邻右舍在第一时间就能吃到。这是乡村情意的一种表达,只有大家都尝到了时鲜的春芽,那才叫一个鲜。

  春芽之极品当为春笋。春笋细嫩鲜脆,笋尖尤嫩,吹弹即破,入菜荤素百搭,怎么吃都是美味。记得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以“雨后春笋”造句,同学们纷纷举手:我们班的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雨,这可是贵如油的春雨。新春时节之落雨,乃春升生发之气,化为甘霖,发育万物。那些拱出土层的春笋,笋壳淡黄,笋尖嫩白,宛若女子修长的手指。“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李煜借春笋歌的是美女,梨花带雨的美女。若论竹笋的知音,当推明末清初美食家李渔,他说:“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还有一位叫林洪,南宋才子,他给鲜笋起了一个绰号,叫“傍林鲜”,采了嫩笋,哪儿也别去,就在林边,扫叶煨笋至熟,刀戳剥食,入口脆嫩鲜美,还带有一股竹叶的清香,其味美妙至极。

  李渔的观点极能提升大众饮食品位:“素宜白水,荤用肥猪。”以此食笋八字诀开发出诸如“白煮笋”、“春笋焖肉”、“春笋炖猪蹄”等多彩多味的佳肴。国人以笋入馔,食俗久远。《诗经·韩奕》:“其簌维何,维笋维蒲。”有趣的是,古文人多为食笋专家,且有美食佳话流传于世,譬如杜甫、苏轼、林洪、张岱、李渔、袁枚。仔细一想,食笋的流行与古文人的气质有关,至清至洁是古文人的特质,也是嫩春笋的美味。孤高自许者,诗文多松竹、严霜等意象;崇尚自然者,笔端自是新芽、嫩箨诸事物,这些都关联着春笋的生长环境和生命形态。另外,春笋味甘性寒,有消渴益气、清热除烦、利膈爽胃等功效,很利于古文人颐养心性,修冶情操。

  爱生活的人,都会喜爱这些黄芽瑞草的。春风拂面时,和春芽相约,感知春晴萌动,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吃春芽,让我们的身体住进春天,在生活的低处满面春风,从一枝一叶活到浓荫蔽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