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烟雨龙门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乔宗玉 编辑:王嫣 2017-04-26 10:51:57
时刻新闻
—分享—

  资料图片

  乔宗玉

  到龙门的那天,久旱的中原下起了雨。

  烟雨蒙蒙中,伊水河一碧万顷,轻舟划过,对岸邙山香山寺的钟声时不时在空中回荡,好一片梵土净界。最难得的是,虽然已入秋,龙门的杨柳却依旧嫩绿,芳草萋萋,一点也没有凋零的迹象,正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哪里是秋天,明明是早春啊!

  伊水河是隋朝大运河的一部分,纵然是人工开凿的,却也波澜壮阔。隋炀帝的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秦始皇的长城媲美,两者都是巨大的人力工程,大运河沟通中国南北水运,长城保护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原不被像匈奴那样的游牧民族欺凌,同时,两者又造成政权的急速崩溃。所以说,有些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太急于求成。

  龙门石窟入口的门很是巍峨,极有古韵。“龙门”两个字,尔今常在武侠电影中见到,如《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可影片中的场景分明在荒芜的大漠,与青山绿水畔佛像林立的“龙门石窟”没有分毫关联。也因着那些武侠片,让我觉得“龙门”荡漾着一股侠气。

  因为落雨,龙门石窟的游客比平日少了许多。我撑着伞,踏着一级一级台阶,浏览着不同神态的摩崖佛像。不少佛像已被风雨严重侵蚀,有的则被人偷盗,给今天的人们留下无限遗憾。我无意中发现,北魏的佛像鼻子偏宽扁,而唐朝佛像的鼻子高挺,我想,这大约与时代的审美有关。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朝代,佛像一定是以鲜卑人形象为参照物;唐朝李氏出自突厥,唐文化中夹杂了胡人的特点,佛像自然也是高鼻深目,并且遵照唐朝以胖为美,佛像下巴都多几叠,看上去非常福相。之前看过云冈石窟的佛像图片,那里佛像鼻子比唐朝佛像的鼻子更高,有些像现在的东欧人种。通过佛像,便可窥见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也真是特别有意思。

  佛像的手势通常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这源自《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的佛祖出世时,“能于十方各行七步,举手唱言:天上天下,唯我最尊,唯我最胜,三界苦恼吾当度之。”历经一些磨砺后,奔向不惑之年的我,渐渐看淡许多事。其实,烦恼都是自找的,同时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自从某年在《楞严经》上看到这句“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后,我便有大彻大悟之感。

  龙门石窟中最雄伟的是奉先寺的佛像群,主佛卢舍那大佛妙相庄严,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像的原型则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这尊佛像美在气势宏大,武则天确实非一般的娥眉,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其政治韬略、胸襟气魄远胜于当时李唐家族子弟们。卢舍那佛两侧的力士,姿态妖娆,惟妙惟肖,具有西域风情。这精致、生动的雕刻,向人们传达出的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唐王朝的身影,是一个充满活力、海纳百川、强悍自信的民族身影。

  站在龙门石窟前方,历史的过往,烟雨迷离。白居易的墓在龙门石窟边上,《长恨歌》犹在,邙山不再有香山居士身影。杜甫的墓也在龙门周边,由他的儿子把他的灵柩从湘江边耒阳迁回他的故乡。

  望着雨雾缭绕中的邙山、伊水河,我不禁遥想洛水上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